返回

重生光影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八章 未来可期(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德·门罗是个黑人,一头卷有些害羞,放映结束后他对苏长青说:“您的电影很感人,真心话。”

    这部电影的确很感人,映后的记者会上没有出现攻击性或者政治性的提问,问题都比较温和,基本都是创作动机、感受、期望一类常规问题。

    尴尬的是这些人显然缺乏基本常识,电影看完了普遍认为故事生在中国。

    这也不怪他们,想要欧美人区别中日,就必须出现一些刻板的因素,比如蒙面的忍者、东洋太刀或者旗袍、戴斗笠的农民。

    记者尚且如此,普通民众的误解就更多了,大多数分不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越南,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国家都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就只能感谢大家的好意了。

    苏长青也懒得解释,记者会上没义务给大家上地理、历史课,以至于第二天影评、新闻见报,《入殓师》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国电影,演员的国籍自然也都搞错,令在美日裔相当不满。

    《入殓师》北美日票房六百二十万,刷新了非英语艺术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影评一片赞誉之声,苏长青一天到晚都在接各种祝贺电话,比获得戛纳大奖还热闹。

    看来钱比荣誉更动人心。

    梅露兰·多拉去华盛顿报到去了,并没有在映式露面,苏长青在洛杉矶待了三天,除了各种应酬,基本与高仓健和鹿野千津待在一起,每天关注票房成绩。

    接下来两天周六周日,一个周末下来《入殓师》票房达到了两千一百万,已经和商业片差不多。

    连高仓健都感叹:“很难想象一部外国的文艺片,能在米国取得这样的成绩。”

    苏长青说了句挺耳熟的话:“东亚携手,未来可期。”

    三天后,三人一起飞往东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