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光影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不死的中国人(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道扬镳,后续的创作大受影响,磨了两年才弄出《有话好好说》。

    从八七年开始,他每部片子都是和巩琍合作的,一棵树上吊死,改变是不容易的。

    虽然已经获奖无数,张导却不满足,国内媒体炒作他江郎才尽很久了,看得出他自我证明的欲望很强烈。

    然而《有话好好说》立意比较单薄,似乎只是慨叹人心难以捉摸,世事无常,张导合作过的男主姜纹、刘宝田、葛忧、本山子全部凑齐了共同力,阵容史无前例,最终也无济于事。

    这片子在威尼斯无所斩获后,他还拿着参加了夏威夷电影节和伦敦电影节,同样颗粒无收。

    创作这种事真不能急,就像做饭一样得有耐性,火候不到肯定夹生。

    除了创作乏力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亲病故,精神上也有些疲乏。

    可能因为朴实的长相,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张导出身基层,不是农民子弟就是工人家庭,其实不然。

    张导家解放前是临潼大地主,绝对大户人家,爷爷当过民国的县长,虽然不是鹅城的,也算有权有势。

    父亲是出身黄埔的军需官,幸好解放前就转业了,此后一直在省级机关工作。

    母亲出身富裕家庭,解放前就大学毕业,妥妥的知识分子家庭。

    张导当年因为摄影很棒才被龄破格录取进北京电影学院,那年代玩得起摄影的不多。

    他是苏长青的正牌师兄,当年报考北影真是以他为偶像的: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最优秀的导演之一,另外大家通常都忽略了一点,张导还是国内第一个a类国际影帝。

    当年他凭借《老井》,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也是前无古人。

    论成就苏长青自愧弗如,至少目前是如此,虽然未来可能拿更多的奖,但这个影帝没办法投机取巧。

    张导没有谈未来的计划,《有话好好说》是他的创作瓶颈,调整心态,渡过这个阶段不容易。

    苏长青注意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