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光影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一十八章 看来是心有灵犀了(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总认为能和韩厂长能谈出一个合适的模式,毕竟十几年后北京电影节也的确搞起来了,他现在不过是抢先几年把活干了。

    他甚至有了初步设想,比如将电影节办成某种公私合营模式的文化基金会,这几年政府以政策、土地入股或者所谓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兴未艾,仿照成功的企业模式做文化不是不可能。

    不过听了东方宁华的话苏长青还是心中一动,突然意识到有些事也不能太拘泥。

    如果先给东方宁华打电话,他可能会很坚持一番原来的想法,但见了凯哥之后活泛多了。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听了电影节想法不假思索说好的,有些事恐怕还真得尊重历史。

    如果创办电影节真的还不到时候,为什么非要与历史规律拧着做呢?

    应该站高点看问题,把问题拉开来看,比如倡议成立上海电影节的那个老艺术家最终干什么去了?

    最终成了横店创始人,一个正经的影视基地,和凯哥后来的旅游电影城不一样。

    这样的历史可能更有价值。

    再想想凯哥那种聪明人二十几年如一日搞地那些不怎么拍影视剧的影视城,为了什么,难道疯了吗?

    原因恐怕很简单,因为政策上能搞,也搞得起,而且有利可图。

    不过苏长青不会搞凯哥那套,那只是迎合旅游业的把戏,和电影没多大关系。

    但今天拜会了他,聊起了秦王宫和上海的艺术家,倒是开拓了思路。

    老艺术家搞了几年上海电影节之后搞了横店,无论理解为大佬变现,还是为电影事业添砖加瓦,但实际情况的确很尴尬,国内目前没有正经拍电影电视剧的基地。

    影视剧都没个正经地方拍,哪来的作品支持搞节日?

    所以横店是个正确展方向,这是米国寰球影视城的翻版,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苏长青无论怎么和别人唱高调,搞电影节的初衷无非是荣誉兑换权力,形成某种号召力,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