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重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八十三章 炮射导弹的再次提出(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随着当年导弹万能论的影响,苏联先在1957年提出第一代坦克炮射导弹的概念。美国从1958年开始研制坦克炮射导弹;进入六十年代之后,已经有了第一款的产品。

    比如,苏联有了“红宝石”坦克炮射导弹。法国有了“阿克拉”导弹,美军在m551“谢里登”坦克上装备了mgm-51a“橡树棍”导弹。

    这些似乎都预示着炮射导弹的前景越来越光明,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炮射导弹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就逐渐地没落了,除了苏联人还在搞之外,就连美国人都放弃了,除了橡树棍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为什么?

    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我们目前的实力来说,仅仅研制出来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采用的还是手动控制,想要研究炮射导弹,难度很大啊。尤其是,要从炮管里面射,承受的过载,就很难解决。”果然,就在祝老抛出了这个方案之后,就有人表示了疑问。

    这个疑问是肯定的,不是挑毛病,而是实打实的。

    这种炮射导弹,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先就是怎么制导的问题。

    红箭73是手动控制的,导弹飞出去的时候,尾部拖着两根线,所以需要专门的放线器,在炮管里,这东西肯定是不能用的。

    如果不用这种控制,就得用无线电控制,早期的苏联人的炮射导弹,用的就是无线电控制,但是这样的话,在复杂的战场上,很容易受到干扰。

    另一方面,就是导弹在射时候要承受的过载,导弹自主射,靠着动机点火推动导弹前进,这个加度不会特别快,但是如果是在炮管里,嗵的一下,导弹就从度为零,加到几百米每秒了,这提太厉害了。

    坐过跑车知道推背感,而要是在炮管里,那就不仅仅是推背感了,直接就在这种加度下把人压成肉饼了,而现在的炮射导弹,要承受这么大的加度,给里面的电子系统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总之,难度是很大的。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