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为国家修文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七十五章 年轻人的偶像(第二更)(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宋代,西江省景市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

    据说,荷兰国、葡国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器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

    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所著的《诸蕃志》中曾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o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在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少瓷窑,如“南海一号”上现的闽省德化窑、鲤城附近的磁灶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外销瓷。

    因此,考古学家们认为,“南海一号”的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因为“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这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

    “江教授,您也知道‘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里,掘出了大量的陶瓷器物,虽然大部分都是完好的,但也有一部分是残损的。”

    杨志宁想了想,一脸诚恳地说道,“这些残损陶器器物哪怕只有一部分,对于我们博物馆的修复人员来说,也是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这次邀请江教授的团队前来,一个是真心要想寻求支援,缓解一下压力;另外一个,也是希望江教授的团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修复理念,让我们博物馆的修复人员,开阔一下眼界,拓展一下思维。”

    “杨馆长放心,我们既然大老远地从魔都赶过来了,就是来支援兄弟单位的。”

    江易鸿伸出手在面前虚按了两下,有些风趣地说道,“别的不敢说,怕苦怕累可不是我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