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为国家修文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生产基地启用仪式 (更新完毕)(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没修复完毕的汉代青铜漏壶。

      这件青铜漏壶壶身呈圆筒形状,下面有三个蹄形足,在接近壶底的地方有一个出水管,上面有双层提梁,在壶盖和双层提梁的当中有三个上下对称的长方孔,用以安插并扶直浮箭。

      古代没有钟表,不过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懂得计时,在周代就已经有了计时官吏挈壶氏,他管理的挈壶,便是一种带有提梁的计时器,不过,这种计时器的结构和使用情况,在古籍当中并没有见到具体的说明。

      根据史书记载,最晚到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计时器,并且建立了报时制度。

      这种计时器,由漏水壶和漏箭两部分组成,通称为“漏”,漏箭上有刻度,表明昼夜时间,也称刻漏。因为漏的形状,最初似壶,又称漏壶,又因为漏多用青铜制,也称青铜壶。

      漏的计时,以壶孔不断向外滴水,壶内蓄水减少情况为准,所以也称为滴漏。依据壶内浮箭的下降,读出箭上的刻度便知当时的时间,又可复称青铜滴漏壶。

      向南所修复的这件汉代青铜漏壶,就是一件汉代时期的青铜计时器。

      实际上,汉代滴漏报时已经有了明确的制度,夜漏尽,指天明,要鸣鼓报时;昼漏尽,指夜临,要鸣钟报时。

      这种刻漏而鸣鼓鸣钟的方式,自汉代以后历代都循此而行。

      向南手中的这件汉代青铜漏壶,也许是年代久远,铜质矿化颇为严重,受到重力撞击后不仅变形严重,而且出现了残损,要将它修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将残片粘接起来,而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