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考上了大学还算好些,因为上了大学在农村人看来是出息人的标志,家里还是要尽力支援的。
然而那些没有水平能上大学的就真的没有资格再多念两年书吗?农村人用最朴素的成本收益计算了下,答桉是:没有资格!于是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有人走着走着就退出了,转而迈进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阔大地里,让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一起落在泥土里摔成八瓣儿。
晓薇家虽然在阿东眼里贫寒无比,但实际上还有好多比晓薇家更穷的。
晓薇爸妈在阿东看来也有些重男轻女,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家庭比晓薇家过分得多的。
农村里出人头地不易,女孩儿则更不易。
阿东对这女生有些印象,因她和晓薇算是朋友,总和晓薇来往,但相貌不甚佳。
他不忍晓薇难过,就说这事儿他来想办法。
第二天,阿东找到了学校的老师,就是在晓薇去县里时认识的那个。
阿东仍是冒充晓薇的舅舅,女老师对阿东这城里人儿还满有好感。
寒暄过后,阿东说听晓薇讲有班里的优等生辍学,自己愿意私人资助一笔钱来帮助困难学生。
女老师一听,连说这是好事儿啊!就去找了校长。
经过一番信息汇总和筛选,校里拿出了一个名单,其中包括四个女孩儿一个男孩,全是初三的。
阿东于是拿出了一笔钱交给了学校,几天后这些孩子们就都来上学了。
后来阿东将此事交给了专人来打理,以保证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不会夭折。
阿东的举动似能改变这几个人的命运,然而放眼全县,全省,全地区,这样的情况又多少呢?他的一点善举,杯水车薪而已。
然而他不知道,就这一杯水,也几乎没有人愿洒落一滴到北方大地上。
无数种子就这样在烈日下干瘪碎裂,最终化为灰埃。
他有些惆怅,又想到自己只是来玩乐的,不是来忧国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