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对于弘文阁诸位相公来说,本就是实现政治抱负的本能。
而“一横”,则是把原有的“京洛线”进一步拓展,自洛阳出发,进一步向东,过郑州、汴州、曹州、宋州最终也接入徐州。
长期看来,对南运河的利用率,可能会大大降低,但短期内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想要达成“三纵一横”,其工程规模之大超乎想象。仅仅一个“汉安线”,就已经是千难万难,总投资量对武汉而言,都是贵得惊人,而且什么时候回本,都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按照“汉安线”的成本来计算,“三纵一横”不管哪一条路线,都是千万贯级规模的投资。
这种长期的大规模投资,已经不是普通土豪能够参与的游戏。
没有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普通豪强面对这种规模的投资,连伸手的勇气都没有。
只是,但凡看了两年报纸的贞观新贵,对“铁道”这个新事物,并没有陌生感。
“汉安线”东宫之前,《洛阳日报》就已经吹风了一年多,各种“蒸汽机”模型和应用安利,也早就为人所知。
最出名的,便是“永兴象机”,哪怕是现在,从武汉学到一点技术的地方巨头,只要是涉及到采煤业和煤炭加工业的,复制一台“永兴象机”,甚至连20版本都不是,造出来也不会亏本。
精英基层对新技术的应用,基本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所以,当弘文阁对外公布“三纵一横”铁道线路的时候,薛仁贵的名字只是在报纸上一闪而过,逆旅、客舍的小报、杂志上混了个脸熟,但这不妨碍他第三次“威震华夏”。
即便版面很少,但鼓吹薛仁贵是湖北省两条铁道线路的“守护神”,却三天两头没有停歇的意思。
整个官场和民间的气氛,逐渐把薛仁贵的形象在推高。
不管是在湖北还是在京城,薛仁贵绝对算得上是“政坛明星”。
有识之士以及两朝老臣们都敏锐地把握了一种变化,那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