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还有人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的长评!
《小说选刊》就节选了《海伯利安的陨落》部分章节,并且在最前面由他们的副主编亲自撰写评语:“着眼于未来的想象,用哲学讨论思想,视野相当宏大,属于功底深厚的硬科幻作品!”
《文学评论》杂志更是刊登了知名学者刘浩义撰写的四千多字评论,他认为林翰这本书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文学上面的造诣,属于科幻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
“林翰天才地把太空歌剧变成了一种新形式的史诗,不光是科幻文学里面的佳作,就算是放在整个文学作品里面,它都是近些年来数一数二的文学作品!”
矛盾文学奖得主邓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如此评价着,他觉得林翰不光在销量上面是八零九零后作家的领头羊,甚至在文学性上面也领先了同龄人几个档次,甚至超越了文学上面的老前辈们!
《咬文嚼字》是发行于1995年的文艺月刊,每一期大约有五十页,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纠正媒体艺人、名家作品里面的错别字,把自己当成是汉语文化拼字的捍卫者。
他们这一期选择的就是寻找十二位作家的最新作品,然后从中进行围观,对着十二位名家提出差错质疑并且让语言文字专家认定其中的差错。
这一期的名家里面,林翰赫然在列,他人气最高,所以也是被研究得罪仔细的!
然而在《咬文嚼字》的严格甄选下,他们发现林翰的作品使用文字相当严谨,图书作品的差错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三,远远低于业内对出版物文字差错检查所设定的万分之一合格率。
《青年文学家》杂志在春节后的第一期杂志锁定在林翰身上,从林翰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乡村教师》开始分析起,一直到最近的《海伯利安的陨落》,短篇诗歌长篇一个不落,形成了一个专题!
于是这本销量非常普通的杂志竟然卖脱销了,月刊形式的《青年文学家》每个月销量只有10万上下,这一次借着林翰的光成功卖出了许许多
-->>(第5/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