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最大的盐场。
潞安、泽州则自古便是南北转运要道,又有丝绸产业、煤铁冶业。
尤其泽州大阳镇冶炼发达,手工制针那是享誉天下。
当初山西行省提出“开中法”,便是这四地商人最先响应,亦最早获利。
尤其解州的盐,使得盐引不必非取“淮盐”,更为这些晋商提供了便利。
这四地商人由此崛起,时人笔记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旧称)。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窑粟,其富甚于新安。”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即使后来开中法停了,那商路已是趟出来了,至今往蒙古去的商路仍牢牢掌握在几大豪商手里。
这些大豪商当然也会各找靠山,且山西官场上上下下自然也都会打点到,处处有人给撑腰。
是以赵弘沛、李熙虽可称一句侯门公子,背后也有大势力,却也是强龙难压地头蛇,动不了这些商贾分毫。
想从这些人手中拿下最赚钱的通蒙商路来“为皇上分忧”,那是别指望了。
沈珹倒是帮赵弘沛牵线搭桥过,将他们引荐给一些商贾,边贸没指望,倒是把山西的一些特产运往山东销到海外也算过得去的买卖。
因打过交道,李熙登门,沈珹便十分和气。
然当他看到了那信笺上的内容,那笑容便凝在了脸上,立时便打发走了一应伺候的下人,又叫人远远守在院子里。
沈珹语气极差,近乎训斥道:“布政使司衙门还不曾收到信报,这是哪里来的消息?这种消息也是能混传的?!还巴巴送来本官门上!”
李熙毫不在意的一笑,道:“咱们顺风标行和八仙车马行的消息,沈大人还不知道吗?左不过这一两天,衙门大约也会有信儿了。”
他倾了倾身子,道:“我这不就紧着来找大人,好叫大人早做打算。”
沈珹其实心下对这个消息信
-->>(第5/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