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人听闻,并不觉得稀奇。毕竟沈家书香望族,子弟在科举成成绩斐然,小小的童子试显不出什么。 可何家这里,晓得沈瑞九岁开蒙,至今读书不过四、五年。 且自打二老爷、二太太出京,何家与沈家走动的也勤了些。 徐氏与小徐氏姊妹数人,相继离世,如今就剩下姊妹三人,其中一个还在苏州老家,京城只有姊妹两个。 小徐氏长媳已经进门,女儿也嫁出去了,正是轻松的时候,姊妹相见的次数就也多些。 妇道人家凑到一处,谈的都是儿女经。 徐氏这里,即便身边教养着玉姐,可最关心的还是沈瑞。为了沈瑞读书刻苦,徐氏同妹子叹了好几回。 小徐氏这里既为姐姐欣慰,可对比着自己儿子,也难免有些泛酸。 何泰之虽年幼,可却是四岁开蒙,读书的年头是沈瑞的小两倍。 等回了家里,小徐氏就在丈夫、儿子跟前念叨了几次。 何泰之顺风顺水地长了这么大,去年院试虽失利,可因他年岁小,也无人指责他什么;对于今年的院试,他原本也抱着可参加可不参加的想法。 如今有沈瑞对比,却是压力倍增。 沈瑞不打算回春山书院,即便他有心放缓自己的读书节奏,可对于未来两月的课业安排早已有了规划,并不打算变动。 其实,他在府试之前就已经取巧。 大兴县令芝麻绿豆官,不好打听什么;顺天府府尹却是正三品大员,向上可入阁,外放能封疆的人物。 顺天府府尹张宪何方人士,师从何人,喜欢什么样的文章,都是有迹可循。 加上府试年年有,张宪在任上四年,已经主持过两次院试,比对着之前的出题风格,也能看出这位京尹大人到底侧重哪方面的时文。 时文,常见的不过几大类,论政,论民生,论德行操守等。 童子试时,题目出的多浅显且保守,很少有论政的。 张宪能在顺天府尹这个位置上几年,依旧太太平平,是极小心的性子,出的题目都是中大平和。沈瑞提前压了好多题,虽一个也没压中,却是有两篇擦边的,修改后也能用,这才在考场上写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