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好多趣事,弄得亚历山大都想去中国旅行了。
杨景行跟今晚的另外两位作曲家也认识了一下,一个四十几岁一个六十来岁,前辈和老前辈了,但是这个社会是现实的,那两位虽然也算成名已久,但是生平好像都没有作品能达到《杨一》的演出热度,因为那两位年轻时可比杨景行先锋多了,比如这位中年作曲家是搞微分音乐的,庸俗大众当然难以有足够的审美去接纳他的才华。
短暂的热闹后进入各就各位的倒计时了,毕竟也还不是庆祝的时候,就互相预祝成功吧。杨景行手机是早就静音了的,但还是再确认一遍,顺便看了下曹绫蓝几分钟前发来的短信:我们到了,进场了。
杨景行回复:我马上。
也是文化差异吧,纽爱在座位的安排上好像没花什么心思,不光没把同行安排在一起在什么居中靠前的好位置,连杨景行和尤老师跟文付江几人的座位都差老远。不过尤老师还是又开心了,中国人就是不一样,杨景行刚一露面,观众席上成小堆分部的华人简直是骚动起来,几乎就要鼓掌起哄了。
杨景行也挺讲情面的,站立了一下,看向观众席中很隆重的一群年轻华人。杨主任笑得挺灿烂,还挥手了一下。那边的年轻人们也热烈回应挥舞节目单,甚至还有人掩护加躲藏地用手机拍照。
尤老师看出来了:“杨主任认识的?”
杨景行点点头,没说什么。尤老师也没白活三十几岁,领导不愿意说的他就不多问了。同样是领导,都没去贵宾休息室的文付江这会好像还在搞组织工作,组织的都是一批能为民乐发展出力的人。
杨景行直接去自己的座位坐下了,然后还被旁边的人搭讪了。应该是东西各半的混血的老头字和有着大部分东亚洲血统的老婆婆看着节目单挺小心地问他是不是杨景行,得到杨景行的肯定后,老婆婆就能说普通话了,还挺流畅地表示自己的爷爷是京剧演员。
尤老师又惊喜地跟老人家就聊上了,不过没能说上两句音乐会就要开始了。
-->>(第7/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