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出来的军伍人才,都将是薛绍的门生。用不了多少年,“天下武将尽出薛门”又将成为另一个事实。
对武则天而言,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哪怕有一天薛绍不再担任夏官尚书了,“武举”仍是薛绍对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巨大贡献,谁又能将它抹煞?
于是武则天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在朝堂之上公开说了一句薛绍即是“天下武宗”,给他来了个一锤定音的“官方认证”。
……
此时,突厥的和盟使臣已经回到了于都今山,向可汗骨咄禄汇报了结果。
“汗兄,既然南国已经同意和盟,那我们是时候出兵了!”默啜早已等得不耐烦,说道,“只需汗兄一声令下,臣弟马上就去踏平契丹,活捉李尽忠与孙万荣前来献于帐前!”
骨咄禄却没有表现出和默啜一样的热情,只是淡淡的道:“不着急。”
默啜道:“汗兄难道当真就要因为一张来历不明的纸条,改变针对契丹的军事计划?”
骨咄禄不置可否,只道:“纸条的来历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得有道理。”
“汗兄恕罪,臣弟认为什么样的道理,也没有各大部族的复仇之心,来得重要。”默啜说道,“这一仗我们已经准备了很久,各大部族调兵谴将枕戈待旦,已经积极踊跃的准备了数月。现在突然改口说不打了,臣弟担心丧失人心,有损汗兄的威信啊!”
骨咄禄点了点头,他知道默啜说的很有道理。现在,自己迫切需要找到那个献上纸条的人。唯有他,才能说服默啜和所有的部族首领。就算不能说服,至少也不会减损他这个可汗的威信。
“那个人,究竟在哪里呢?”骨咄禄慨然长叹,再次下令,“加派人手,扩大范围挖地三尺的给我找!”
另一外帐篷里,艾颜正在和玄云子一起教克拉库斯读书,读的是汉家的儒学经典。
艾颜一直不大理解,为什么要让一个立志成为草原王者的勇士,学习束缚人性的儒家学说。但玄云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