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的经验,特别是对他们这些底层的修士而言。
于是,周围的人就是好一阵的奉承和求恳。
半晌,这人满意的收起扇子,扇骨一拍掌心,微带自矜神色的说道:“这云渺上人太贪心了,作的丹论竟是“碧海潮生之论”!”
“碧海潮生之论?”
周围的人都不明白这“碧海潮生”的丹论有何不妥。
“丹论也分上中下三品的,这下品不去说它,结丹之人十之七八都是下品。就说着上品——何也?哼哼,乃是“自在法天”!知道什么是自在法天不?谅尔等也不知,这自在法天说的是,说的是……感悟天道、借助天道、又形成自己的天道!”
说到这里,这人口舌有些打结,肚子里没货,加上根本不能理解,就将之跳过:“这中品是“师法自然”,何也?就是感悟和借助自然之理。
这自然之理可以是风,可以是雨,可以是山川地势,可以是万物荣枯之根基。然后领悟、借鉴、甚至照搬,以结成自己的丹。
这要是成功可就不得了,风即为吾身,雨即为吾法,万物荣枯之因即是吾道。就好比这“碧海潮生之论”,一听这名头,我就知道,这云渺上人的丹论是在笼络大海啊!”
这番说辞其实是对丹论的一知半解,有些地方错了,有些地方又有些夸大,不过这七分真三分假的理论成功的将周围的人唬住。
愣了半晌,就有人咂舌的感叹:“不用说那上品,就说这中品恐怕也是极难的吧?”
“唰!”的一声,卖弄之人又将纸扇撑开,得意洋洋的摇了两下子,说道:“那也看什么人了!那些大宗大家子弟,从开始修行,就有师长量体裁衣。就好比地基,从一开始就为今日。这些人,不说资质和悟性,就说这份基础和经验,就不是云渺上人这种散修出身的野狐禅可比的。人家结丹,结个中品,也要战战兢兢,还尽量往小了去、往浅里寻。这云渺上人倒好,自持有稷下学宫和无忧谷背书,竟是贪心到沧海之道,你们说,他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