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民变。但是,他们却想不到的是,南粤军在这些地方的大工程,并不是征发徭役的传统做法,而是早早被大明官员士子们遗忘了的一种手段,以工代赈。
疏浚河道、修建码头的,被称为出河工,修建道路、城池的,被称为出大工。每一个出工的壮丁,除了管三顿饭之外,每日可以获得面值五十文南中通宝的竹筹,拿着这些竹筹,可以到工段上开设的店铺换取粮米油盐甚至是肉瓷罐布匹等物。
壮丁固然可以,便是那些身体健壮的村妇,也同样可以参与其中,不过,同工同酬这种事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国公爷宅心仁厚,体恤百姓。特令准许妇人孩童出工谋生,除同样供给饭食外,工钱强壮妇人按照八折算,孩童按照一半算!”
轻轻松松的一招以工代赈,南粤军只花费了一些粮米油盐,不但为这些工程募集到了足够的劳动力,更使得赣南、偏沅等地的流民、饥民等治安隐患,顷刻间化为无形,顺便消化掉了不少自家的各种产品。
除此之外,便是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了。
兴修农田水利、恢复农业生产。除了商号赊购给农户各类铁制农具之外,更有许多令左军将领们看不懂猜不透的花样。
“驴球子的!这群南蛮子,搞得什么耕牛合作社、代耕队,搞什么农庄、竹器合作社,弄得这些花样,让人看不明白白!”王允成口中喃喃的骂道。
“是啊!所以你就吃了亏了嘛!”旁边有人讥笑了他一句。
赣南搞农庄,搞耕作合作社,同时把农户编制起来,调剂劳动力,对那些劳动力不足的人家或者是有子弟在南粤军中服役的人家进行代耕田地,将那些有编织竹器手艺的人组织起来,搞竹器合作社,把山林之中的竹木资源利用起来。便是那用粗大篾条编成的竹子篱笆,南粤军也有专门订购,按照规定的尺寸编织好,每一块给价收购,用来充当壕沟内炮位内的阻挡泥土脱落用处。至于说赣南各地的造纸作坊,同样是如此,所制造出来的纸张,被成车成船的运走,后
-->>(第5/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