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方!北方!(二)(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旋转的数十部水车推动着石磨,昼夜钻取铳管不停,黄太吉倒也是颇为满意。

    但是,作为君王,必须要有不测之威,才能让下面这些奴才们心悦诚服诚惶诚恐的做事情。

    他口中哼了一声,表示出了些不满,令紧随其后的马光远等人心中暗喜。“天聪年间所铸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重达五千斤,用药八斤,铁子八斤,同尔等如今所铸造之炮相比,倒是尔等用了些心思!不过,朕听闻,同样的火炮,同样的炮子,为何南蛮所制之炮要轻巧许多,最是适合行军作战攻城破寨?”

    黄太吉的话问的也算是切中要害,颇为内行。火炮,除了威力之外更是要考虑机动性,那种放在城头上号称一炮能够糜烂十里的魔炮,可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是能够随同八旗兵马急如暴风骤雨般行军的火炮,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都是需要机动性极强的火炮。

    “回皇上,此事臣等也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红夷大炮,炮子、用药都相同,却为何南蛮所制要比我大清轻上许多。不知道此辈铸炮所用的乃是何种材料。”

    此时全世界铸造火炮,无外乎这么两种材料。一是用铜。二是用铁。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习惯用铜铸造火炮,而英吉利人则是因为岛屿上缺少铜矿。不得不使用铁料来铸造火炮。

    而中国同样是缺少铜矿资源的国家。否则,也不会有用铜铸造钱币的事情了。铜料昂贵,不得已使用生铁铸炮,为了防止炸膛,便需要加厚炮身,这样便导致炮身非常沉重。便如此时的红夷十二磅炮,炮重达四千斤,非常的笨重难行。但是,比起有些明军中使用的红夷六磅炮,竟有重达三千斤的,这已经是进步了许多了。虽然照样不利于随军作战。

    “据臣等向南征明国的各位王爷、将士请教,似乎南蛮军中所用之炮乃是用所谓九转钢制成,此类火炮在锦州与我大清兵对峙之明军之中尚有不少。臣打算命人前往刺探一二,以求得窥得铸炮之秘辛于一二。”马光远终于在黄太吉的马屁股后面找到了一个说话的机会,迫不及待的将功劳划归到自己的名下。

    “臣等也曾经打算购些九转钢来铸造火炮,不知为何,此物熔炼之后变得极易脆折。不知南蛮是如何铸造的。且九转钢价高难得,臣意以熟铁试行铸造。”

    放列在试炮场前的十门十二磅炮便是使用熟铁制成。虽然在众人心中,熟铁不能用于铸造,不过,陈板大等人很是巧妙的采取了打造的工艺。

    将铁条烧熔百炼,逐渐旋转成圆。用熟铁铸造的火炮,比起用生铁铸造的炮炮身重量轻了不少,但是具体能够节省多少铁料,却不是陈板大们此时敢于试验的,不过。眼前这些炮身薄炮膛宽的火炮,炮身闪着阵阵青光,看上去令人喜爱非常。这种熟铁造出来的火炮,膛内无比光滑,使炮弹的装填非常快速。而且没有炸膛之忧。装填的炮弹也可以很大。不象生铁铸成的火炮,内中多蜂窝涩体,难以铲磨,炮弹施放缓慢。

    拍拍结实坚固的炮身炮架,看了看那用于牵引火炮前进的宽大车辆,用手比量了一番炮口的口径,黄太吉很是满意。转身向陈板大等人发问:“如此火炮,炮子可能够通用?朕观此类炮,口径较为一致,卿等采用何等手段铸造而成?”

    这回,陈板大没有抢丁启明的风头,让这个被黄太吉等人在军阵上俘虏过来的前明朝京营副将出来奏对。

    “往日匠作坊用失蜡之法铸炮,天气若一炎热,蜡料便不易凝结,往往受季节所限。臣思之易泥型铸造之法,炮铳泥范四月便可干透,铸成将模泥打去便可,不受天气限制。”

    如今看起来这泥范法算是十分原始落后,但是要知道在欧洲,火炮铸造从十六世纪一直到鸦片战争前,都是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或是失蜡法。只有鸦片战争后,镗床车床等机械出现后,才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所以,众多人赞叹不已的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算得上是十分先进了。

    黄太吉敲了敲火炮炮身,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听那声音,却不是熟铁所发出。仔细观看,炮身却是呈现内外两层。内层是熟铁制成,外层却是用生铁浇筑而成!

    “陛下英明!此等铸法,恰是陈备御所提出!”

    陈板大所使用的技法,正是明清两代广泛使用的双层套铸法,内部使用熟铁制造,利用熟铁硬度低但是韧性高的特性,外部则是使用铸铁,看好的则是铸铁硬度高但是性脆的优势,二者结合后便成了炮管内韧外刚的局面,极大的改善了铁炮的机械性能。在同样壁厚、同样材料的条件下,身管可承受更大的压力。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