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五十八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群结队投贼。城内饥民蠢蠢思动,业已危在旦夕。洛阳城内,也极其不稳。今日前来便是与现实商议如何保洛阳藩封重地,如今洛阳官绅百姓,一致公认,只有先生能救洛阳。”

    吕维祺说:“学生自从罢官归来,优游林下,惟以讲学为务。没想到流贼猖撅,日甚一日,看见河洛不保,中原陆沉。洛阳为兵家必争之地,亦学生祖宗坟墓所在地。不论为国为家,学生都愿意追随诸公之后,竭尽绵力,保此一片土地。诸公有何见教?”

    知府冯一俊说:“目前欲固守洛阳,必须赶快安定军心民心。民心一去,军心一变,一切都完。闯贼到处声言不杀平民,只杀官绅。一俟洛阳城破。不惟现在地方文武都要杀光,恐怕老先生同样身家难保。更要紧的是福王殿下为神宗皇帝爱子,当今圣上亲叔。倘若洛阳失守,致使福藩陷没,凡为臣子,如何上对君父?况且……”

    吕维祺截断知府的话,说:“目前情势十分急迫,请老父台直说吧,其他道理不用提了。”(大道理老子比你会讲!老子就是靠讲理学忽悠人混饭吃的!有话就说,有屁快放!)

    话说到这个份上。众人便不再绕弯子。直接说出了来意。果然,不出吕维祺所料,这般洛阳城中的文武大员前来,为的便是钱粮二字!

    照着知府冯一俊的话。“洛阳存亡。地方文武有守土之责。不能推卸。然值此民心思乱、军心动摇之时,存亡实决于福王殿下。洛阳百姓们说:‘福王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朽得不能再吃。可是咱们老百姓流离街头。每日饿死一大批。老子不随闯王才怪!’……”

    总兵王绍禹插言:“士兵们已经八个月没有关饷,背地里也是骂不绝口。他们说:‘福王的金银多得没有数,钱串儿都朽了。咱们快一年没有关切,哪王八蛋替他卖命守城!’我是武将,为国家尽忠而死,份所应该。可是我手下的将士不肯用命,叫我如何守城?”

    分巡道王胤昌接着说:“目前惟一救洛阳之策,只有请福王殿下打开仓库,拿出数万两银子犒赏将士,拿出数千担粮食赈济饥民。舍此最后一着棋,则洛阳必不可守,福王的江山必不可保,我们大家都同归于尽!”

    原来是这群家伙把主意打到了福王头上,吕维祺顿时心中大定,那福王在诸多宗室亲王之中素有富名,身为神宗爱子的他,父母亲为他多方筹划夺嫡不成,便将这个爱子送到河南之国,为了弥补心中的缺憾,更是给了福王无数的经济补偿,两万顷的王庄土地,盐引、茶引、皇店,有人很是带着些醋意的这样描述福王的恩宠,“朝请则夕允。”

    在从自己家中拿出千余石陈粮来赈济城中饥民,防止他们趁机作乱之后,吕维祺肩上担负着洛阳满城文武大员缙绅士子的重托,往福王宫中求见福王朱常询。

    一道高厚的红色宫墙,将福王府同洛阳全城划成了两个天地。崇台连城,墙垣高厚,在宏伟壮丽飞檐红墙映衬下,王府前的广场尤显平阔,那些高大的石狮尽显威武。

    王府主殿的迎恩殿更是十分雄伟堂皇,黄琉璃瓦闪耀金光。殿里正中间设一朱红檀木描金缕花王座,上铺黄缎座褥。前檐有七尺深,斗拱,飞檐,彩绘承尘,四根一人抱不住的朱漆柱子。中间的两根柱子上悬挂着一副朱漆描金云龙对联:福祉满河洛普天同庆,王业固嵩岳与国并休,嵌字不说,而且是切人、切景、切地理。

    迎恩殿的前檐外是三级汉白玉台阶。台阶下是一片平台,俗称丹墀,磨光的青石铺地,左右摆着鎏金香炉、大鼎、仙鹤。丹墀三面都围着汉白玉栏板,云龙柱头,雕刻精美。平台前是七级石阶。下了石阶,正中间是一条宽阔的石铺雨路,把院子平分两半。甬路两边院中栽着松、柏,两边是厢房,俗称朝房。这个院子的正门叫做迎恩门,也是五间盖着黄琉璃瓦的楼房,下有并排三座六扇朱漆大门。出了迎恩门外是一个宽大的广场,两边有廊房、钟楼和鼓楼,正门就是端礼门。在端礼门和迎恩门之间有并排三座白玉雕栏拱桥。

    修建福王府时特地从洛阳城西的涧河引来一股水,进城后流在地下,到迎恩门外的院中时变为明流,改名福水,所以这三座桥就叫做洪福万年桥,简称洪福桥。

    “如此亭台宫苑,不知道日后竟属谁人!”

    垂头丧气的吕维祺在面见福王之后,却也是大失所望。

    “你们,一提到守城就要银子,要银子!你们不晓得寡人的困难,好像王宫中藏有摇钱树、聚宝盆!”

    “地方文武,守土有责。倘若洛阳失守,本藩死社稷,他们这班食皇家俸禄的大小官儿也活不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