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三十一章 烦心事和雪域传统(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今都成了李家的地盘。

    “沃野千里,可以种麦植棉,蒙亳之地,素来以精于骑术见长,正好为我编练马队所用。”与王德化的书信一起送到李守汉面前的,便是李大公子这份颇有几分自得的报喜文书。

    这封书信,却令父子二人发生了一场关乎于如何看待眼下的中原的争论!

    李守汉这段时间以来,没有做别的事,那些扩军、生产、征粮、收税的事情都有专门的部门进行操办,他只需要签字用印便可以。余下的事情,便是组织人力进行搬家。

    没错,是搬家!

    将他庞大的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从顺化搬到广州来。

    但是,对于搬家这种事情,整个南粤军之中却是颇有微词。那些本来就是根基在南中的人自不必说,他们对于中原的认同点很低,在他们心中,中原不过是南中产品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的来源。每年以百万人规模输入南中的流民和南下开垦荒地的无地农民,为南中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也为这部庞大的机器不停的增加新的动力。

    “中原之地又穷又乱,主公何必多此一举,将办事衙门搬迁北上?”

    “中原若是安静,以后还会有人南下开垦吗?我们南中上哪里去找那许多的农户?”

    “若是主公将中原战事彻底平定了,我们南中该如何与大明朝廷相处?是我们继续俯首称臣,还是他们发兵剿灭我们?”

    “大明朝廷若是当真中兴了。咱们南中出产的那些粮食布匹瓷器铁器该卖给谁去?上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劳力去?”

    各种各样的说法,被叶琪执掌的情报部门作为舆论动态收集上来,整理汇编,出现在李守汉的案头。

    对于南粤军之中出现这种态度,却是大大的出乎李守汉的意外。但是仔细想想,却也是情理之中。

    南粤军之中,人员构成大概是这样,最早跟随李守汉从河静一路起家的那批人,他们是明军卫所兵的后裔。这部分人眼下已经是核心和权力高层。另外就是像王宝这样的各族归化之人,什么苗族,卡族,佤族,景颇族,缅族、京族等等。再有便是从两广、云南、福建等处到南中开垦荒地求生的无地农民。

    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断整合,这些不同族群的畛域观念渐渐淡漠,取代都是彼此都是南中人的态度。可是。在对于中原,对于大明的态度上。各种族群的存在便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和态度了。

    第一次跟随李守汉北上勤王之后,那些移民后裔,不管是第二代还是第几代,都对大明大失所望。在他们的印象里,父辈和祖先们口中的大明,不说是遍地锦绣黄金也应该至少是一个太平盛世景象。可是他们看到的却是满城垃圾。遍地饥民,处处灾荒,到处战乱的末世景象,这如何能够让他们对大明有所认同?

    这些移民后裔是如此,那些刚刚到南中开垦数年。名下有了多少不等的田地,也起了新屋,谷仓里满是粮食,牛栏之之中拴着牯牛的,算是衣食无忧,有了些物质基础的人却是另外一种想法。

    “眼下在南中算是把日子过得红火了,可是家里的兄弟父母亲戚日子过得还是颇为窘迫,要是能够把他们也接出来一道打拼出一大块田土来就好了。”

    同样是汉家苗裔,因为各自的环境不同,对待中原的态度便是泾渭分明。

    至于说以王宝等人为代表的各个归化族群,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态度,横竖他们眼下的日子都是主公赐给的,只要是李守汉说的,这些心眼实诚的汉子都是毫不犹豫的去做了,哪怕前面是洪水烈火。

    内部对于大明朝廷意见如此不统一,自然对李守汉为了尽快将福建和两广建设成为与南中相同水平而采取的行政机构北上这一举动而大为不满。于是乎,作为执掌政务的李沛霖便是忙得上蹿下跳,到处救火安抚,软硬兼施。

    但是,李守汉自己也想不到,他苦心培养了十多年的儿子,居然也和他自己的意见相违背,把中原大地视为南中的殖民地,把大明朝廷看成是替南中管理这块殖民地的傀儡政权!

    更要命的事,和李华宇一样,持有类似看法的人还不在少数,许多人私下里议论,都觉得眼下的情势就蛮好的。咱们用粮饷器械支持大明朝廷,让朝廷有力量去和各部流贼周旋。中原腹地越是战火不断,咱们的货色便越是能够卖出个好价钱。不管是“流贼”李自成也好,还是张献忠也罢,都是要用真金白银和人口来购买咱们的货色。

    这样,大明朝廷、流贼、还有北方的建奴,他们三家谁也吃不掉谁,看谁有苗头要吃掉对方了,咱们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