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三十五章 避祸桃源,重镇佛山。(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代大家熟悉的春运相仿。出现在了长江南岸。人们或是乘船,或是乘车乘轿子,如同道道溪水一般汇聚成河,然后迅速形成一条条江河,只管向东奔涌而去。

    大批的人口迅速涌进了刚刚扩大规模不久的上海商贸区,将原本只是片片芦花荡和江边滩涂的土地迅速变成了寸土寸金之地。原先已经建好的房屋院落,仕宦行台商旅客栈更是房价一日一变。

    这些人携带来的大批金银财物更是将松江府一带的物价迅速推高,让原本就居住于此的人们叫苦不迭。

    松江府知府,迅速成为了朝中红员。每日里各种书信拜帖便是应接不暇。各种各样的来头极大的人物让松江知府头大不已,痛并快乐着。

    也有那脑子比较活络的,不去上海商贸区凑热闹,而是调头向杭州去。“横竖在杭州湾也有南粤军水师出没,一条钱塘江,水师的炮船可以横行无忌,宁波港更是水师的驻泊之地,咱们到那里去,一来安全,二来物价低廉买地建房都容易,三来人口没有那么多。自然起居要清静得多。”

    大批的人口拥挤进了南粤军明里暗里控制的各个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据点以求得庇护,而江南的各大乡绅名流更是为了生民百姓书信往来串联不止,他们要求朝廷出面,令李守汉协防江南。“既然当年梁国公与南京留守衙门签订了江海协防契约,那便要对保全江南之地承担起义务来,世间哪里有只享受拦路抽捐派税的权力,却不曾尽到一丝保全桑梓责任的好事?”言语之义正辞严,简直就不像当年大笔一挥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他们。

    也有人另辟蹊径。到李香君的养母李贞丽李姑娘面前苦苦哀求试图通过枕头风来达到目的,“千不看万不看,请李姑娘看在江南生灵的面子上,请公爷护佑一方百姓,姑娘势必会被江南百姓视为重生父母一般设立生祠香火供奉的!”

    谁都知道,李贞丽同李守汉之间关系非比寻常,坊间传言,李姑娘甚至为李公爷小产过一次。如果没有这点关系,如何李贞丽能够成为李国公在江南的代表,为李公爷收揽江南人心。向那些贫寒士子发放膏火银子?

    可是,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了的人却是自作聪明了,李贞丽只管冷笑一声将来人打发了。

    如此种种作为,江南的头面人物们不过是两个目标,最高目标,自然是要压迫李守汉率领南粤军进驻江南,以保全他们的身家财产,保证他们能够继续歌舞饮酒赋诗的生活不受到打扰。最低的目标嘛,不管是通过什么手段什么途径,哪怕是压迫侯朝宗把他的相好李香君梳洗干净送到她的便宜后爹李守汉的床上去和她养母一道服侍李公爷。也得逼着他答应将上海商贸区继续扩大,以便让大家有个世外桃源的避难所在。

    随着张献忠的大军和老回回马守应二人在江南各处开始攻城略地,李守汉便更加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内阁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圣旨、从乾清宫中崇祯亲笔的特旨,各部的公文。内阁首辅和几位大佬的书信,司礼监几个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的书信,雪片一样飞越五岭,飞到了广州的王府之中。

    但是,便是这些文书再多也是无用,李守汉此时却不在广州城中。

    佛山。

    这座号称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的城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广州上游而处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达省城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东汉时期,出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佛山成为鱼米之乡。唐宋时期,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和中国“四大聚”。

    在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这里自明弘治以来便是岭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冶铸、陶瓷、纺织、中成药等制造业的中心。

    如果不是因为李守汉带领着河静诸多制造业的横空出世,佛山依旧会是富甲一方的冶炼铸造陶瓷纺织等制造业的中心,这里的铸造业自宋代以来便是驰名全国的,陶瓷业更是行业翘楚。为李守汉和南粤军一手打造出骨质瓷这样一个会生金蛋的母鸡的黄麒英,便是佛山的陶瓷业者出身。

    至于说冶炼行业,由于出产铁料在大明极为出名,甚至有北方商人千里迢迢到广东运铁贩卖的。他们的商队有时一出动就是几千头牛。这座小镇早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