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一十一章 渡河伐明!(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办理。只留下崇祯一个人在暖阁内乜呆呆的发愣,不知道想些什么。

    *********

    战争,对于文人是纵横捭阖的春秋笔,对于将军是沙盘推演变为现实,而对于普通老百姓,则代表了沉重的负担。军粮民夫器材,都要由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承担,要说有所不同的,只是这些付出能否有一定回报的区别。

    一条黄河,在世界范围内不过是一条水量长度都很一般的河流,却分出了泾渭分明的河东河西两个世界。

    山西依山傍河,位置极其重要,从秦始皇开始,得山西者得中原就是一个共识。因为山西比华北地势高,比陕西又肥沃富庶,不管是华北政权占据山西,还是陕西政权占据山西,都能对对方造成压倒性的优势。而不管李自成还是大明朝廷,显然都不是傻逼,所以这点事还都看得透。因此,双方都把所能集中的一切力量全部投入到了黄河沿岸,一场决战一触即发。

    在河东,这些年河东百姓如果同河西的三秦百姓比较起来算得上是风调雨顺,同北面的大同、宣府等镇的百姓比较起来称得上是国泰民安了。既没有水旱灾害也没有大规模的蝗虫滋生,蒙古鞑子和辽东反贼的入关劫掠也到不了山西。可是,山西的百姓日子就能过得好了吗?答案自然是痴心妄想!没有了天灾。也没有了兵乱,但是,却在人祸这个方面补足了份额。

    官绅为了显示对大明的忠诚,毫不犹豫的动员手下所有的壮丁民团。严厉的要求乡民必需向大明朝廷奉献忠诚,粮食、土地、铜钱、银元甚至女儿野菜,来者不拒。凡是听话的良民,一律发放崇祯皇帝发行不久的宝钞,宝钞不足的。则由乡绅打一张欠条,约定平贼之后用这张欠条抵偿未来缴纳的税赋。

    一时间,三晋大地上演了各种悲喜剧,跪地求饶的,投河自尽的,铤而走险的,如果当代****导演能有幸去哪里看一眼,一定会觉着自己闭门造车想出来的各种神剧故事实在是弱爆了。不过可惜的是,这些看来是闹剧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而河西。同样是热闹非凡,如果你能用无人机对整个大顺统治区航拍,会发现几乎每一天,大街上都会有戴枷游街的人。与河东不同的是,这些人多数衣着光鲜,还有大量僧道尼姑等出家人。他们被秦法学堂出身的官吏驱赶着,官吏一边走路一边筛响手中的铜锣高声喊道:“父老乡亲都看好了,大顺新政,减租减息,官绅一体纳粮。凡有无故不纳粮者,一律游街示众。优免行嘉靖旧例,积欠一律定息八分。”

    这些被鸣锣游街示众的,大多便是当地各种体面人。虽然身份僧俗不同行业有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经济身份,都是大地主,大高利贷者。如今,河西的百姓看到这些往日里重利盘剥高额租子的家伙被披枷带锁的游街示众,无不是拍手称快。这些家伙身上带着枷锁游街,自然租子、利息便被强行打压到了大顺朝廷规定的份额内。便是最底层的佃户也觉得身上轻快了不少。

    可是。河东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要说就只算三饷,河东人民的负担已经够惊人了,但是偏偏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官绅还认为不够。三饷之外,又加了平贼捐,河防税等等明目,甚至有人听说河西伍兴搞了一个定秦税,这些官绅也闻风效仿,也搞了一个安晋税。

    于是河东人民含着眼泪的编了一首歌谣:定晋税,孤身睡,老婆女儿跟人睡。都说闯贼血饮马,而今饮马也不怕。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伴随着横征暴敛的,是星火燎原一样的反抗。各种各样的民乱不可遏制的爆发,怎么也无法彻底扑灭,同时河东还没有造反的百姓中,秘密的流传一首歌谣: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债务光。

    为了渲染出对手的残忍暴虐,给自己的行为增加合法性,山西各地特别是沿河一带的官绅们不约而同的发明了这样的一个说法:

    “大顺军的战马平时是不饮水的,而是饮血。杀俘虏的血饮马。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打仗前一天,往往不饮马,让马特别饥渴。上了战场,战马一旦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骑这种马陷阵,无不克。”

    “除了以人血饮马之外,更剖人腹做马槽来喂马,使马一见到人,便像虎豹一样张开牙齿想吃人。”

    听听!这样一来,每次打仗要有多少人变成战马的饮料?你们要是不想变成战马的饮料和饲料槽子,就老老实实的忍受一下阵痛,完粮纳税,出工出力出钱帮助咱们大明的官员军队守住了黄河,你们就可以去过太平日子了。

    官员们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