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五十一章 永福宫夜话(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今,奴才们将府库里的银子搜干刮净,也不过能够购买到支撑我八旗大军半年作战的粮草军械。倘若大军早日入关,可以靠劫掠和缴获满足粮草消耗,盛京和各处城池的军民还可以靠家中存粮度日支撑到麦子收获。倘若晚些时间入关,这十余万兵马,更多的家奴包衣齐聚盛京,太后,你可以好好想想,盛京的粮价该飞涨到什么地步?”

    “我大清的存粮,竟然窘迫到了这般地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多尔衮这么说,顿时吓了哲哲和布木布泰姑侄俩一大跳。此时的辽东还不是东北粮仓,黄太吉时代,虽然粮食也是一个贵,但是,拿着银子总是能够买得到粮食的。可是,多尔衮却说只能支撑到麦子下来。

    多尔衮却是只能苦笑一声。这些日子,他仔细盘算,发现大清兵马入关,却是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回避远方的两个人。

    “自大行皇帝在世之日,我大清与南蛮交易,虽然所获颇丰,府库堪称充盈,各府各旗的奴才们无不鲜衣美酒,堪称是烈火烹油般的好日子。可是,两位皇太后,我们却没有发现,这便是南方那位国公爷和我们的那位好兄弟给咱大清下的一副慢药!”

    如今这副慢药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了。大清国要想生存下去,养活国内的百万军民,养活为数十余万的八旗兵马和科尔沁四十九旗,在清国的军国体制之下,就只能想办法从外面输入各种物资。

    可是,这许多的物资不是能够靠抢掠就能得来的。大多数都是要花真金白银去买!

    “如今,奴才的那个好兄长,李家二哥虽然透过山西商人做中间的遮羞布,肯卖给咱大清粮食和火药,可是,咱们也得有钱买不是?”

    多尔衮咬牙切齿的愤恨。

    要么大家在辽东一起等死,等着李自成收拾了吴三桂之后,大军东征,一步步的打进辽东来收拾了咱们这群反贼。要么,就是我带着能打的人早点进关去找死。这样,你们在辽东的粮食压力就可以骤然减轻不少,可以支撑下来。如果我仗打得顺手,至少可以和李自成有一个讨价还价的地方。到时候要求这位大顺永昌天子效仿当年的嘉靖皇帝封顺义王一样,咱们还可以继续在辽东关起门来当皇帝。如果当真是佛库伦庇佑,大军打得极好,那就是咱们重现大金当年辉煌的时候到了!

    多尔衮的一席话,说的悲哀苍凉凄惨之极。说得布木布泰和哲哲这两位大清朝的皇太后抱头痛哭。

    好一顿危言耸听之后,多尔衮再度在两位太后心目之中提高了他的形象和地位。见目的达到,便起身告罪:“大军不日便将出征,奴才府中要料理的军政事繁多,还请两位太后恕罪则个!”

    “出征之前,还有什么事情要办?”

    听布木布泰如此关切,多尔衮趁机会盯着圣母皇太后回答道:“奴才已同大臣们议定,本月初九日丙寅是出征吉日,祭过堂子后鸣炮启程。在出征之前,有几件大事,需要奏明两宫太后知道。”

    “哪几件大事?”

    “奴才等议定,本月初八日乙丑,即奴才率大军启程的前一天,请皇上驾临大政殿上朝……”

    皇太后含笑问道:“为什么事儿?”

    多尔衮目不转睛地望着圣母皇太后,告她说:“臣这次率大军出征极为重要,非往日出兵伐明可比,需要皇上赐奴才‘奉命大将军’名号。请皇上当着文武百官赐臣一道敕书,一方银印。大将军代天子出征的道理与所受大权,在敕书中都要写明。有了皇上所赐一道敕书,一方银印,臣就可以代天子行事。这是大军出征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好像古时候登坛拜将,敕书和银印必须由皇上当着文武百官亲手赐臣,所以请皇上于初八日上午辰时三刻,驾临大政殿上朝。臣虽是皇上叔父,也要向皇上三跪九叩谢恩。”

    年轻的皇太后仿佛看见大政殿上这一十分有趣的场面,不觉笑了,用悦耳的低声问道:“这敕书和银印都准备好了么?”

    “银印已经刻就了。敕书也由主管的文臣们拟了稿子,经过修改,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分别誊写清楚,到时候加盖皇帝王玺。还有一些该准备的事项,该由皇帝赏赐的什物,都已经由各主管衙门准备好了,请太后不必操心。”

    “摄政王,你率大军从何处进入长城?”

    “十几年来,我兵几次进入长城,横扫北京附近和畿南、直隶、山东各地,都是从蓟州和密云一带择一关口入塞。近来据密探禀报,流贼占据北京以后,北京附近各州县都没有设官治理,只忙着在北京城内拷掠百官,追赃助饷准备回陕西。眼下,吴三桂引兵马向西与流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