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齐腰深的野草,田地杂草丛生,蒿草招摇,芦苇遍地。有时连绵几百里,不明白的人,还以为到了塞外草原。就在这往日肥沃的田地上,如今变得荒草连天不说,更是在草丛之中,狼群以数十数百的规模往来行走,双目闪烁着绿幽幽的光芒。
为了保障兵马的日常消耗,驻守彰德等处的清军,派出无数游骑外出打粮。所谓的打粮,其实就是抢粮的代名词。
于是,遍布四野的大小野兽们也遭殃了,不时的有快马利箭飞来,射穿它们的身体,成为向清军提供脂肪和蛋白质的来源。那些乡绅们为了自保而集资修建的围寨,更是清军筹措粮草的首选所在。
小乱住城,大乱住乡,千年经验告诉百姓们,天下大乱之时,居于县城府城更危险,不若避于乡间,散于四野,可能还可以逃得一劫。于是,这些围寨屯堡之中往往储备了足够多的粮食,以供食用。乱世来临,最有生命力的其实还是这些乡间地主、豪强大族,他们粮多财多,不过同时又高墙深寨,内部又以宗族亲眷血脉为联络团结无比,想攻下他们的寨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典型代表就是郏县的临沣寨,他们从南北朝起,沿隋、唐、宋、元、明多个朝代,世世代代在沣溪旁屹立,就算抗战时日军遇到这样的寨子,也是绕道而走。
这类寨子又称坞堡,唯有富豪之家、宗族乡党、豪强大族才有能力建筑,非常不好打。
对于这些坚固的围寨,清兵按照洪承畴的招抚指示,往往是客客气气的宣称一下大清天兵至此,是为中原扫荡流寇而来。各方豪杰有识之士,若是愿意相助,大清当不吝官职封赏。这倒不是清兵改了脾气,而是那些寨子坞堡实在不好对付。修筑的比之州县城池还要坚固不说,城下层层壕沟短墙,城上更是刀枪火铳齐全,甚至还有火炮在城头架设。对于这种围寨坞堡,清兵们大多数和颜悦色,如果这些坞堡识相的话,肯交出些粮食豆料柴草做为赞助,说不得还会获得清军送来的一面旗号,他们插在城头,便是告诉过往清军,这座堡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