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零三章 争夺(三)(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于体力的需求消耗是巨大的。

    何况,对方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依托工事,居高临下。不求杀伤你多少兵马,只要能够拖延时间就可以。如此一来,阿济格的前锋狼狈败下阵来。

    知道自己部下情形,阿济格倒也没有难为这些累得呼呼喘着粗气的兵士们,只是命令他们在原地休息,命人准备饭食热水,烧些茶来。

    “大家稍事休息一会。用过饭后,便由你们几个带人攻长墙!”阿济格指着几个在山西归附清军的原大顺军军官。他知道,李自成的部下大多是在规模不等的攻坚战中成长起来,从围寨到县城,一直到南阳、洛阳、西安这样的城池。所以,让这些人去攻取眼前这道长墙,正是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

    那些大顺军出身的降兵精锐们也是面带骄横的各自去准备。

    阿济格却坐在一棵柳树下,自己的马鞍上,看着远处的这道长墙发愣。

    “这群蛮子什么时候修了这道墙呢?!居然这般难对付!”

    他却不知道,这道长墙,在始作俑者范晓增看来,还远远不曾达到设计要求。

    在范晓增的起初设计里,他要把河道两侧修建起重力式挡土墙。所谓的重力式挡土墙在北方平原地区比较少见,但是在山区和南方却是运用范围极广。

    在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河道、堤坝都是采取的这个技术。用于山地的话,则是可以用来防止山体滑坡及塌方。用于河道堤坝的话,就是充当加固的角色。

    另外的一个功能,则是用于做院墙(城墙)和要塞。这玩意只需要毛石、水泥、沙子和水就行了

    在山东的部分山地,李华宇已经采取了这种技术,用来防止山体滑坡和修建道路。当然,也在不少地方修建了炮垒和要塞。

    在李华宇和范晓增看来这东西修建起来比城池要简单得多,而且也省钱得很。先是在预定地域开挖基槽,挖到持力层就可以了,然后把在山里到处可以获得的毛石丢进去堆上一层,然后在毛石上再倒入砂浆(水泥、细沙跟水的搅拌物),最后人工上去抚平。之后再如此这般的进行一次。标准的施工流程是铺一层毛石就要上一层砂浆,除了预留排水口算是有点技术难度外,基本上算得上是超级简单的施工项目了。第一不用烧城砖、第二不用把石头凿成方形,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最外侧立面的平整。除此之外,就是要监督施工队是不是进行偷工减料,有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每铺设一层毛石就打一层砂浆。否则,时间久了,就会因为内部压力问题而变得松松垮垮的。

    当然,这是建立在南粤军的工业基础上,被称为烧灰的水泥可以作为海船的压舱物运到山东来供大公子这般建设。换成在这一望千里的山东与河南直隶交界的大平原上,石头却是极为难找的。

    不过,却也不算是什么难事。

    没有石头,这里有的是荆条、柳条。把这些荆条、柳条柳条编成片,再用木条或是竹子立起来。在预先挖好的沟槽两边充当屏障,之后在中间填土。填一层土便夯筑一次。在夯筑层上面再掺杂上石灰,然后继续填土。

    这就是所谓的版筑之法。

    汉朝以前,修筑城池宫殿,用的大多是这种方法。区别就在于汉朝以前夯土外面包的是木头,汉朝以后则是包的石头。当然,汉朝以前,部分重要地方也是石包夯土。也有用毛石混着石灰、粘土做成的城墙,比如秦汉长城就是这么做的。

    同用毛石烧灰砌筑而成的土墙,虽然没有那么结实,但是胜在胜在成本低速度快。除了召集民夫修筑长墙支付了些口粮外,基本上没有别的开销。

    民夫每人每天按照规定的工程量干够了活,除了保证一天三顿正经粮食做成的饭食外,更可以获得每天二十文的工钱。如果本人愿意加班干活的话,更可以获得一个班次十文钱的加班费。这些工钱,民夫们可以到每个工段食堂附设的粮米店按照成本内部价购得粮米油盐,带回家去供全家过冬使用。

    如此一来,附近数个州县的劳动力立刻闻风而动。本来就是冬天农闲时节,附近又在打仗,还不想法子找个能吃个安稳饭食的地方?

    不到十天,范晓增下令修建的这道长达数十里的长墙便告竣工。横亘在了阿济格的眼前。

    虽然以范晓增的评判标准来看,这道土墙不算太结实,但是对付轻兵突进没有携带火炮和攻城器械的阿济格还是绰绰有余的。

    也不要说阿济格这四千要完成奇袭任务的轻骑兵,就算是清末的捻军,同样是骑兵著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