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二十六章 濮范战役(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乡间所处,皆是十室九空,道路边上,不时可见倒伏的尸体。

    长时间的旱灾,兵灾,马贼杆子和各路军队的洗劫,让河南处处,惨不忍睹。极目四顾,莽莽平原,树木都少,偶尔一些疏林,河水时干时枯。村落不少,点缀着一些槐树之类的杂树,然大多毁去,余下侥幸未毁的村子,还有结寨自保的大庄子,好象随时会淹没于战争的狂澜之中。

    隆冬季节,眼前的景色,已是一片肃杀之意,一阵寒风卷来,草丛树梢瑟瑟,黄尘拂面。

    秦子冕立马向四外望去,似乎四面地平线深处,都有大股烟尘腾起,铺天盖地一般。这便是数十万人马行军的场面。

    “传本将将令!让奴才们甩开两条腿,加把劲赶路!再往东走就是范县,咱们先剿灭了范县的榆树园贼。把他们积累的财货钱粮都抢过来!然后进曹州,下东平,打进山东,升官发财!”

    “打进山东,升官发财!”

    阵阵狼嚎般的吼叫声在秦子冕的军队行列当中响起。

    秦子冕口中的榆园贼,便是濮州范县等处榆树林为依托的饥民武装组织。崇祯十三年(1640年)开州、濮州、范县、清丰、南乐等州、县,大饥、大疫,烟火几绝,甚有父子相食者,饥民蜂起。濮州张七、任七,范县梁敏等率众起义,号榆园军与梁山义军李青山相呼应;开州、清丰等地义军起,大名府义首彭捷率众万余攻濮州受阻,义军损千余人,尸体被饥民争食立尽。

    对于这支武装,王士祯《居易录》记载:“明末榆园贼起,以濮州范县为窟穴,始因地荒不耕,榆钱落地,岁久皆成大树,贼首任七、张七等啸聚其中,饥民归之,号百万,官军至,无径路可入,贼掘有地道,不时出入,屡败官军。蔓延朝城、观城、郭城、成武诸县,凡数百里,行旅裹足者几二十年。至顺治十二年黄河决荆隆口,水灌榆园,树尽榴,地道亦坏,官军乘之,贼乃歼焉。”

    也就是说,榆园军从崇祯十三年开始,一直坚持到顺治十二年才被彻底的镇压下去。期间,顺治七年被因三省督抚张存仁和副将张胆采取扒开黄河水灌榆园,纵火焚烧等手段而主力被消灭。

    这手毒辣的手段,则是出自于诗酒风流的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之手,在他的《壮悔堂文集》里有一篇文字就是《侯方域上三省督抚(张存仁)剿抚议》,里面明确提到了五条剿议是:通剿穴、绝径路、因粮食、鼓敌仇、散党援。

    于是,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纵横中原十几年的榆园军,便在一个风流公子、一文一武两个贰臣的通力合作下,变成了滔滔黄水和滚滚烈焰之中的一缕英魂。这就有点让人想起了两位抗联将领杨靖宇和赵尚志的牺牲,都是死于中国人之手。

    侯方域、张存仁、张胆和将杨靖宇赵尚志逼上绝路的程斌等汉奸,以及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很多名字,何尝不是一类人?

    秦子冕却不管那许多,他只知道,自己的身后统帅是曹贝勒曹振彦,曹大人统领着数万精兵,马步兵都有,还有为数甚多的抬枪兵、火铳兵,炮队更是达到了数十门重炮的规模。

    也不光是投降的明军,还有不少的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满洲兵马在曹振彦的指挥下,像佟佳氏的准塔跟随老奴起兵造反费英东之子图赖伊尔德努山等人都是很委屈的在这个包衣新贵的帐前听命。有着满洲第一巴图鲁称号的鳌拜,则是在曹振彦的左翼,统领着叁万人马作为另外一支攻击箭头。

    所以,在秦子冕等人看来,顺路剿灭区区的一群土寇,然后直去山东,不过是唾手可得的一场大功劳。

    濮阳、范县、台前等地境内,触目所及之处,都是清军的旗号,人喊马嘶,甚嚣尘上。

    “加把劲!今晚就把李华宇这伙蛮子赶回山东,咱们到山东喝酒吃肉去!”各部清军的军官们不断的给兵丁们打气。

    但是,隐约的,秦子冕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了。在地平线附近,不停的有南粤军的哨骑出现,远远地勒住战马,用望远镜观察清军的行军队伍。不等他派出的斥候边马赶到进行驱逐,他们却又扬鞭绝尘而去了。

    一拨刚走,一拨又来。仿佛是挑逗着清军前进。

    “坏了!咱们追的这么猛,别是中了埋伏吧?!”秦子冕突然间仿佛一桶雪水浇头,把炽热的头脑变得冷静了下来。

    根据墨菲的魔鬼定律,一件事有了往负面走的苗头,那就一定是迅速的往更坏的方向发展。还不等秦子冕的这个念头闪过,南北两翼的边马哨骑纷纷飞也似的向行军本队飞驰而来。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