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三十五章 币穷匕现(上)(第4/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们的下巴会不会砸到脚面上。

    (九成九含银量的银元不是作者杜撰的,钱币收藏界著名的工字银元,是毛委员在井冈山时期制造的,含银量高达99.8%!没错,你没看错,就是九九八!)

    以如此高的含量来制造银元,除了为了打出弘光银元的招牌,让弘光这个年号更加具有号召力之外,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考虑,也就是为了防止有别有用心之人仿制、伪造银元。须知,此时大明户部的折色银,含银量不过九成三,而江南各处流行的民间银锭,充其量也只有90%的含银量。

    虽然,这些银元采取水力为动力进行冲压,不能保证动力的稳定性,银圆之间,略略有些差异,不过能达到如此精美与标准,已经非常不错,民间接受与普及,不是问题。

    看着这些闪烁着亮晶晶光芒的钱币,朝中的百官却是各怀心腹事。这些钱虽然他们也是第一次见,但是并不陌生,因为他们自己最重视的南中银元和通宝,跟这些货币成色基本一致。南中银元和通宝,一直被他们珍藏在私库里,小心看守,珍重万分,但是,如今要让他们接受这些跟南中银元通宝成色基本一致的新朝货币,他们却不情愿起来。

    因为,一旦这些钱币在市面上流通,进入朝廷的财税体系,流入官府的库房,那么,他们便失去了一个剥削、压榨平民百姓的良好工具。

    大明铸钱,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只交由工部的宝源局负责,那时每年铸钱不多,而且大力奉行宝钞政策,对铜钱控制严格,三番两次的停铸、禁用,所以虽那时民间私铸猖獗,然总体而言铜钱是很值钱的。

    然到了明神宗万历时期,因援朝战争取得铸钱权的户部,大力设置铸钱炉全国各处纷纷效仿,最后整个大明有多少钱炉无法统计,特别大量的私钱,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让许多官炉纷纷关门大吉。

    天启与崇祯年间,一样私钱泛滥,各省钱局滥钱恶钱,赚取利润,崇祯元年,开铸崇祯通宝,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铸作精良,然因朝廷财政

-->>(第4/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