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四十七章 自由贸易是普世价值!神圣不可侵犯!(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一位身穿三品袍服冠冕的年轻人。从五官相貌上看,也与南粤军官员将领并无二致,而且,不像倭国使者那样,头上的发髻样式与中原迥异。他也是挽起发髻,以金簪别顶。如果是陌生人,定然认为此人是梁国公李守汉麾下官员,甚至有人会从此人的年龄相貌上揣测,他也许是梁国公府的子弟。

    但是,大家都清楚,这位是琉球国主的儿子,人称尚公子的便是。他是作为琉球在南粤军的全权特使存在的角色。

    “琉球上下,君臣百姓,无不视中华上国为父母之邦,视殿下为重生父母。只要殿下有所指示,琉球上下,定然马首是瞻。鄙国虽国小贫弱,然便是一滴水一粒米一颗菜也不会给予那英格兰人!”

    我的天!这是要对英格兰人进行封锁,禁止进入琉球港口补给停泊的节奏吗?!

    “鄙处上下,亦是如此!只要主公一句令下,鄙处上下军民人等,定然让那英格兰船,不得一处港口而入,不得一滴水一根菜的补给!”说话的这位,却与尚公子截然不同的相貌了。虽然也身着袍服,做中原样式打扮。但是,他那黝黑的皮肤,扁平宽大的鼻子,厚厚的嘴唇,都无声的说明着他的身份。

    此人是去年归附的天竺一处地方的官员。

    此处名号为迈索尔,李守汉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总督军务的官职,调配了一万余人的水陆军队在此驻扎。

    当然,也是为了维护当地的治安,保证这里的维贾亚纳加尔王国领土与主权完整,不受周围的回教政权的欺凌侵略。

    这维贾亚纳加尔王国,说起来有些拗口,但是,如果提到他的另外一个名字,熟悉明史和郑和下西洋历史的朋友就会恍然大悟。他在中国古籍史料之中,被称为古里国。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永乐三年、五年郑和两次抵达古里,并且,宣德年间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便是在古里国病故享年62岁。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这是当年郑和在古里立的碑,可惜在18世纪被英国毛子作为路基给埋了。不然的话,按照他们的法律标准“谁先发现谁拥有产权”原则,这块石碑也就是印度在面对印度洋的这一大块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铁证!就像永宁寺碑记一样!

    永乐三年、五年、七年,古里(维贾亚纳加尔)国王三次遣使到中国朝贡,贡献了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

    除了这些之外,檀香木、棉花、胡椒、蔗糖、黄金更是古里国的丰富物产。特别是棉花、胡椒、蔗糖等物,在南粤军将目光投向了印度之后,就令他们垂涎三尺的存在。这里的金矿在印度首屈一指。农作物品种很多,有水稻、小麦等,其中咖啡产量居各邦之首。这里的棉花,更是处于印度主要棉花产区的范围内。

    在支持葡萄牙复国@军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葡萄牙人,除了很有节操的将西班牙人在美洲的殖民地统统打包卖给了李守汉之外,更是将果阿、古里、迈索尔等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尽数卖给了梁国公。

    中国明代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描述沿海渔民生活非常悲惨。种姓制度十分严格,萨蒂制度盛行。晚期毗湿奴教派一克里希纳教在南印度的发展与维贾亚纳加尔君主的提倡有关。维贾亚纳加尔王国使南印度几个重要的地方语言区在政治上统一起来达两个世纪以上,成为南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它是印度教抵御伊斯兰教政治和宗教文化势力向南印度扩张的最后堡垒。维贾亚纳加尔王国是印度洋海上贸易大国,与东南亚、中国、地中海沿岸各国有着密切贸易关系。大宗出口商品有印度细棉布、细罗纱、印染纺织品、靛蓝、胡椒、蔗糖,输入主要是黄金、战马、中国丝绸。葡萄牙海上贸易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与维贾亚纳加尔的贸易关系。

    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也就是因为这块土地的富庶,地理位置的重要,这里便成为无数人觊觎的目标。(南粤军众将:妈的你在那里影射谁呢?我们可不是那种人!侵略和抢掠是红毛夷人还有信了安拉的瘸狼帖木儿的子孙们干的活!)

    维贾亚纳加尔王国是印度南部的一个印度教国家,16世纪以来就遭到周边大批穆斯林国家的围攻,1565 年的塔利科战役中,穆斯林四国联军击溃维贾亚纳加尔军队,拉马?拉亚被俘杀,维贾亚纳加尔城遭洗劫,印度教徒被屠杀,辉煌的文化艺术中心化为废墟。此后,坦焦尔、马杜赖、迈索尔等地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