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
这么一来,兵册上登记的数目立刻就去了一大块,十停之中至少去了三停。这还不算完,跟着要在军中进行一一核对。对兵丁的姓名年龄斗箕等等一一核对。这么一来,余下的兵马又是去了一半。那些被临时拉了来凑数的附近乡民,纷纷在点验官的火眼金睛之下现了原形。
一番折腾下来,兵册上登记一万兵马的总兵、副将们,能够过关合乎条件的兵额,至多不到三千出头。
这样的雷霆手段,也是断了江南江北无数带兵官的财路!但是,在周围南粤军部队,那些战力惊人的精锐监视之下,在江面上往来游弋的炮船威胁之下,这些带兵官们也只能暗自将这口恶气咽到肚子里去。
可是,当弘光皇帝登基后的圣旨颁布到了江北,江北四镇的几位爵爷们对于关于清查兵册实力却是大不以为然。
“老子这里兵多得是!你让他们来查!”这是刘良佐。
“娘的!不就李守汉那厮为了省点军饷军粮嘛!他的幕府要是敢克扣老子一文钱一粒米,你让他试试!”说这话的是刘泽清。
至于说高杰和黄得功二人,也是各有心腹事。
倒是远在九江的平贼镇左良玉部,对此没有什么太多的反应,反而有些欢呼雀跃,就等着点验官来军中点验。原因吗,也很简单,左良玉部下兵马,多少年来就是一直超过他的编制数倍。大多数是靠着强拉壮丁,裹挟入伍,招降纳叛,吞并别部而来。
“只要他们点验,老子保证一个人不少一匹马不缺!但是,粮饷,军械,甲胄,他老李家也得按照实际人数给咱们补充齐全!要不然,你个驴球子的,就不要当这个大将军!”这是左良玉的养子左梦庚在一次酒宴上酒后所言。
这场酒宴,正是为了左良玉的老长官、恩公的公子,代表着江南官绅携带大批粮饷钱粮前来九江的侯方域侯大公子所设。拜侯方域侯大公子的所赐,如今原本困守九江一隅的左良玉军,得到了大笔粮饷的接济,得到了一个喘息恢复元气的时期
-->>(第5/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