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湾区之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91 选秀之日(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丘之上,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来说,在这里开车也需要小心、再小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片区域孕育了嬉皮士文化,随后轰轰烈烈地在整个北美蔓延了开来。经过半个世纪的沉淀和发展,这里的居民渐渐行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街区之间依旧洋溢着浓郁的嬉皮士文化,但流浪汉们、墨西哥移民们、意大利移民们却渐渐离开了这里,在城市的其他区域里构建了自己的小社区,硅谷的青年才俊们、怀抱着梦想的自由职业者们、还有拥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开始在这里落脚。

    这里不是旧金山最昂贵、最高档的小区,却也不是旧金山治安最混乱、环境条件最糟糕的小区,同样也不是移民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小区,更像是一个文化大融合、拥有旧金山自己特色的小区,年轻而充满活力,朝气而蒸蒸日上。

    1997年,陆正则携家带口移民前来旧金山时,他们曾经想过居住在唐人街——现在的旧金山已经发展出了三个不同的华裔移民生活社区,这里是全美拥有华人最多的城市之一,但彼时的唐人街依旧是最古老的那个,现在被人们戏称为“街市”的社区,意思就是,整条街道就是传统菜市场,具有中国特色的街景。

    但,居住在唐人街的话,陆正则上班不方便,江攸宁上班也不方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选择了海特-阿什伯里区,当年这里依旧是百废待兴的一片区域,治安说不上好,却也比贫民窟要好多了,价格也十分公道,更重要的是,居住在这里,两个人上班都十分方便。

    于是,他们一家人就在这里安顿了下来。后来,陆恪就读于乔治-华盛顿高中,学校里华人并不多,而是彻头彻尾的一所混合高中,这也成为陆恪快速适应移民生活的重要原因。

    在这片区域里,可以遇到各式各样的邻居和朋友。

    比如说,陆恪家隔壁是一户意大利移民,不是黑/手/党的那种,而是开意大利餐厅的那种,一个超级大家庭,两夫妻拥有五个孩子,每天吃饭时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