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赘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集小结,且聊聊文学。(第3/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粹的故事话本,描写一段故事、一段人生,但是,如果通过描写一个故事一段人生,将《论语》之类的作品里已有的或者仍未有道理化用进去,让读者最后感同身受的,叫做文学。

    当然这是目前狭义的文学,相对于文字的本质,它不值一提。在不知道几千几万年前,我们祖先的思维无法交流,然后创造了文字,各种经验和心得得以流传,人类的经验一代代的叠加,我们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文字的这种工具性,是让我最感到心潮澎湃的一件事。

    为什么要说这两个概念,其一,会有一些拿着大学课本过来讨骂的傻瓜,嘴巴里说着他们自己都不懂的名词来忽悠人,别被忽悠,他们说的所有东西都不会凌驾这两个概念之上。其二,就在于下面的内容了。

    我从小看各类名著长大,二十岁出头,爱好文学,但是处于文学的无力期,有一些来捣乱的家伙会说我看你这种书还不如去看《xxxx》,没错,最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大家不去看《xxxx》了,明明蕴含着那么好的道理。

    到后来我渐渐看懂了人们接受经验的基本步骤,十岁变成二十岁,二十岁变成三十岁,并不是因为你告诉了别人一个正确的道理,别人就立马明白了。十岁的人,通过一件一件事情的经历,通过信息的对比和消化,慢慢理解二十岁的道理,二十岁同样是站在他的基础上,接受他能接受的信息,一条一条对比,一件事一件事经历,到了某个时候,三十岁的一个经验,他终于明白了。

    重要的在于重复过程,而不在于说出结论,世间的许多道理,可能五千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了。

    这是很浅显的启蒙思维,但是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学,都抛弃掉了,那些“作者”们,“作家”们,热衷于抛出一个结论,然后看着社会上的大部分人:“你们为什么就不懂呢?”然后他们沾沾自喜、孤芳自赏。

    另外还有很多的文学名著,世界性的名著,由于它们的时代性,它们在十岁、二十岁的读者心里挂不上第一个勾,所以导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