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四府巡抚(上)(二合一大章)(第6/7页)
火炉之中。
提高炉温,可以缩短冶炼时间,更可以冶炼熔点更高的金属,风箱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水力风箱在中国出现甚早,早在东汉年间就已有技术成熟的实用机械,用以帮助铁业官营以来先后涌现的那一大批规模较大的冶炼炉来提高炉温。
在此之前,人力或是畜力的鼓风最为盛行,如南澳军器局那边,畜力不足,且缺乏合适的水力资源,就只能使用人力来鼓风,将铁料烧红了才能靠人力锻打,哪怕是陈凯靠着分工协作以及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很多硬性的东西却由于技术的限制而导致生产效率的受限。
南澳军器局如此,现在的中左所军器局也还保持着那里的生产模式,只是变了一些规矩罢了,很多基本的硬性生产条件是并非官僚一拍脑门就可以改变得了的。
这东西,不稀奇,中国的水力风箱比欧陆的要早上一千多年,期间逐步发展。宋代,水排的皮风囊为活门式木门扇所代替;明代,木风扇又为活塞式木风箱所代替,在结构上一个比一个进步,促进着中国古代的冶炼行业的发展。
陈凯眼前的这一架就是本土的技术,另外还有一架在另一处,是使用欧洲传来的技术。两者孰优孰劣,还有待斟酌,但是潮州军器局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技术能够投入使用,所以先期多打造一些不同形制的也是大有必要的。
“抚军,这就是您上次提过的水力镗床。”
在风箱的鼓动下,火炉中的烈焰,其颜色很是喜人。陈凯看过了两处水利风箱,由丁有仪引领着来到了下一处工坊,内里是一台由水力驱动的刀具,以刀具为正空原点,通过转动实现孔加工作业。
陈凯知道,这种水力机械现阶段是用来打磨炮膛内部,确保其内部光滑,降低炸膛等危险的产生的。
这种东西,不似水利风箱那般中国早已有之,在此之前,包括南澳军器局那里的铸炮工匠,比如那位老师傅他们都在使用人力的镗刀来打磨制造完成的火炮内壁,这样
-->>(第6/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