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从保宁到衡阳(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城外明军大乱,清军趁势出城猛攻,至中午时明军已全线崩溃。如此,刘文秀只能命令全军后撤,奈何张先璧之弟张先轸在慌乱之下砍断了浮桥,致使大批将士无法过江,被清军追杀或落水而死。

    保宁惨败,明军进取全川的战略未能达成不说,包括灭虏将军王复臣、总兵姚之贞、张先轸、王继业、杨春普在内的三万余明军被清军擒杀,损失战象三头、马骡二千三百余匹,就连刘文秀的抚南王金印也被清军缴获。而作为这场战役的胜利者,吴三桂于险胜之余,也不由得叹息道:“生平未尝见如此劲敌,特欠一着耳。”

    损失大军过半,刘文秀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回贵州,将四川的大好局面拱手相送。奈何,吴三桂的感叹并没有为他争取什么太好的待遇,孙可望闻讯大怒,下令解除刘文秀的兵权,发回昆明闲居,而率先被清军击溃,且其弟砍断了浮桥导致明军损失大增的张先璧则被孙可望轮棍打死。

    四川局面一度好转,若刘文秀能深根固本,凭保宁周边地形限制清军的同时恢复四川民生,便可立于不败之地。奈何,急功近利,结果却在一场惨败之后导致大局急转直下,徒叹奈何。

    永历六年,西南明军的大反攻,按照分工,乃是由驾前军坐镇贵州,以东路军出湖广,下广西,凭北路军恢复四川。

    三路大军,驾前军由秦王孙可望亲任主帅,以白文选为副帅,下辖张虎、总兵黑邦俊、总兵王爱秀、贺九仪、张明志、张岳、刘镇国、关有才等将领。兵力十万,内有战象百余头。

    东路军由西宁王李定国主持,以前军都督冯双礼、鄂国公马进忠为副,下辖坐营都督靳统武、左营都督王之邦、右营都督吴子胜、天威营都督高文贵、西胜营都督张胜、金武营都督刘之讲、武英营都督廖鱼标、武安营都督陈同能、火器营都督高恩、强弩营都督郭有名、铁骑营都督王会、铁骑营左都督卜宁、象阵营都督禄永命等将领。兵力八万,战象百余头。

    而北路军则是凭抚南王刘文秀为主帅,以王自用、张先璧为副,下辖讨虏将军王复臣、灭虏将军卢名臣、总兵狄三品、姚之贞、张先轸、王继业、杨春普、尹三升、王自奇等将领。兵力六万,内有战象六十余头。

    这其中,驾前军一度分出部分将帅由白文选率领增援刘文秀,后来重庆光复,白文选率部返回贵州,也留下了关友才等将在四川协助刘文秀作战,结果也只落得一个损兵折将。

    四川战场败绩的同时,清军由敬谨勤王尼堪亲率的八旗军主力南下,孙可望一边征调了刚刚收复广西一省的李定国回援湖广战场,一边率领尚在贵州的那些驾前军展开了对辰州府城的猛攻。

    辰州府位于湖广西南部,靖州的北部、宝庆府的西部,毗邻贵州东部。永历五年,冯双礼攻陷的沅州,其就在辰州府境内,但是仅仅把着一个沅州却不足以确保贵州的高枕无忧,于是乎孙可望在接到尼堪南下的消息后就连忙率军对辰州展开了攻击。

    辰州守军辰常总兵徐勇乃是左良玉的旧部,所部战斗力颇为强悍,自降清以来屡破明军,更是曾堵截冯双礼于沅州长达一年之久,使其无以寸进。

    奈何,面对驾前军的猛烈攻势,先是副将张鹏星领兵出战为明军炮火击毙,随后徐勇妄图据城顽抗,结果在第二日,也就是十一月二十二为白文选以战象为前驱突破东门,徐勇在混战中被明军乱刀砍死。

    辰州大捷,明军斩杀辰常总兵徐勇、副将张鹏星以及分守辰常道刘升祚、辰州知府王任杞等大批文武官员,几乎全歼了辰常镇标,收复了这座足以作为贵州门户的坚城。

    西南明军本部兵马在云南休养生息多年,一旦将其释放出来,靖州、桂林、叙州、辰州,其威力实在不容小觑。尤是保宁一败,清军也并不好受。当然,这里面也不乏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战法的改变,比如清军的轻敌,比如单一战场上的以众凌寡,但是比起那些旧明军,这些新从云贵杀出的明军显然是锋芒正锐,势不可挡。

    就在辰州大捷的同时,尼堪所部的八旗军主力也已经逼近衡州府地界。八旗军威名赫赫,不容小觑,明军迅速放弃了早前收复的常德、长沙等府,退避至衡州、宝庆一线。

    十一月十九,尼堪率大军抵达长沙府南部的湘潭县,原本驻扎于此的马进忠所部按照东路军主帅李定国的计划撤往宝庆府地界。十一月二十一,尼堪起大军自湘潭出发,并于次日抵达衡州府三十里处,在此遭遇了一支一千八百余明军组成的部队,这支部队对上八旗军后稍加抵抗便连忙撤退。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