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的明军下达调令,包括后冲镇、护卫中镇、护卫左镇、护卫右镇、护卫前镇、护卫后镇以及随后赶到的铁骑镇等大批明军沿着增江水道赶往龙门县,与坐镇在那里的中权镇汇合。
大军齐聚,没有浪费任何时间,立刻就启程出发,直扑长宁县城。清军原本的惠州镇已经覆没,甚至广东的清军也已经剩不下什么了,此间留守在长宁县城的无非就是一些本地的守卒,只待明军一露面儿,立刻就剪了辫子向明军投诚。
长宁县不战而下,大军穿城而过,直奔翁源县城那里。这时的翁源县治所在并非是后世的九仙镇,而是滃溪以北、九仙镇以西的翁城镇。明军大举出动,当地清军自然是不敢拦截,只得退守城池。
翁源县城始建于明天顺六年,此后历代多有加筑,至此时周围四百六十七丈,高二丈二尺;开三门,东曰施化、西曰通韶、南曰阜民,三门均修有月城及城门楼,另建有子城;全城建有敌楼二十一座,串楼四百二十三个;护城河深二丈,宽一丈。这些在崇祯十一年时由当时的知县朱景运重新修葺过,倒也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
这城池,已然是颇为坚固的了。奈何,空有坚固城池,本地绿营兵力薄弱,且士气低下,当近两万的明军直抵城下,强弱悬殊对比差距过大,几乎没费什么力气这座城池宣告易手了。
从来,再坚固的堡垒没有坚定的守御者也只如同是空壳子一般,而拥有坚定守卫者的所在,哪怕是通衢大道也会变成血肉磨坊。清军之中,绿营本就只是八旗的附庸,用来震慑地方尚且游刃有余,对上了寻常明军也有一战之力。可是当面对上那些前不久刚刚击败了八旗军和藩兵的明军的时候,胆气先就丧了大半,人数还处于绝对的劣势,这仗打不打也就两说着了。
拿下了翁源,大军稍作休整便顺流而下。滃溪自东向西,汇入一条名为浈水的所在,而这所谓的浈水,其实就是汇入珠江的北江,只是在韶州府城到英德一带的河道如是称呼罢了。
顺流而下,就是英德县城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