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三章 求变(四)(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抗捐抗税之类名义上的民众对抗官府的行动,其实背后无不是有士绅、土豪乃至是官吏作为后台。而现在,无需任何人表示不满,也用不着有任何有力人士的暗中串联和怂恿,陈凯率先就提出了补偿损失。对于这样的素来以言出必行著称的人物而言,这显然就是必然会做到的,哪怕是其中并没有提及到补偿的日期,但有了陈凯这两个字,本地百姓们还是很放得下心的。

    有了这么一个好消息垫底儿,很快的,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了消息,说是陈凯的正妻以及一双儿女即将来从潮州到广州与陈凯团聚。

    万家生佛,这个词很多时候都有着夸张的成分,但是在广州百姓的眼里,这么形容他们心目中的陈凯正是一个最恰当的。感激于陈凯的恩德,广州本地的百姓们纷纷赶往各处丛林为郑惜缘和陈凯的那双儿女上香祈福,甚至已经成为了一股风潮,带动着那些到广州做生意的商贾、船主们也多有效仿。

    巡抚夫人和公子、小姐尚在路上,倒是香港的会议率先结束了。能够与会的广州商贾,其实基本上都是陈凯从广州城里营救出来的,他们是陈凯最坚定的支持者,如今的粤海商业同盟,其实际上也是更深层次的利益捆绑。无非,捆绑的不仅仅是他们而已。

    回返广州城,粤海商业同盟广州分部的会所没两日便就位了。根据这几日定下来的规定,商贾们自行组织会议,探讨发展方向,于广东一地,他们更多的还是要依托原本就存在的拳头产业以及特产来走出这第一步。

    商讨,其实在回来的船上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在会议进行的空档他们便有了最初的打算。待到此间,根据各自的消息渠道,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抛开各自尚在做着的生意以外,众人便分赴各处。

    顺德县,此处位于广州府以南,香山县以北的区域。此间素以种桑养蚕、丝绸纺织闻名于世,早在宋时就已经是广东极其重要的蚕丝、丝绸产地。

    进入明朝,永乐年间,光是龙江、龙墟的墟市土丝年成交量就高达两吨以上。待到了嘉靖年间,由于倭寇作乱,明廷关闭了福建泉州和浙江宁波两港,使得广州作为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受此影响和刺激,顺德的蚕桑、丝绸业蓬勃发展,仅四十年,顺德县龙江的著名丝织品“玉阶”、“柳叶”和“线绸”就先后被列为贡品,由此可见顺德丝绸品质质量之上乘。

    然而,明亡以来,广东乱事不绝。李成栋席卷两广、岭南三忠起兵反清、李成栋反正、尚耿二藩南下,无不对当地的蚕桑、丝绸产业造成了程度不一的破坏。

    一众决定前来考察顺德蚕桑、丝绸产业的商贾们自广州出发,很快就抵达了顺德县的龙江。这里是顺德丝绸最为重要的产地之一,桑树漫山遍野,机坊林立、机户更是比比皆是。凭着数百年的发展,以及嘉靖时的政策刺激,外加上海贸的蓬勃发展,方有此规模。

    然而,这些商贾们抵达此处时,所见者却完全是另一番的景象。镇外的桑树林也多有砍伐、焚毁,狼牙狗啃似的,哪怕是在那夏日里的郁郁葱葱之中也显得甚为显眼。桑树林中见不得成群结队采摘的百姓,零零星星的,不成规模。待车子行至龙江镇外,正与那稠密的人烟不复存在相匹配的是镇子上房舍破败不堪,满目的残垣断壁,虽说始终有人在修修补补,但却也早已不见了当年的旧观。

    “前几年打仗,这里就受了不小的波及。去年,哎。”

    顺德县的龙江镇,这里位于顺德县西部,其地向西隔江而望高明,北抵佛山,南下是江门、新会,正处于新会围城后明清两军频繁交锋的所在。甚至到了江门之战结束,清廷在广东的统治已经可以宣告结束的时候,尚可喜和朱马喇带着那支八旗军残部逃亡归来,准备经佛山返回广州,亦是从这里通过的,沿途疯传清军吃人的传闻,百姓们自发逃亡,眼见得很多破败,都是那时候清军的恼羞成怒所造成的。

    “先看看机坊吧。”

    带头的商贾家里早年是做海商的,后来明清两军在广东连番交战,世道不好,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家道中落,尤其是从广州城逃亡而出,家中的产业大多是丢在了此间。这几年,在潮州称得上是兢兢业业,家中的子侄也有在官府做事的,日子算是稍微好了些。等到了今年,回到了广州城,当年丢下的财货自然是无处可寻了,但是不动产却都在陈凯的政策之下拿了回来。

    重新振兴家业,这是几乎所有能够重归故土的广州百姓们的心愿所系。此间,来到了龙江,为的就是在蚕桑、丝绸行业打开局面。所幸的是,他们当年离开广州前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