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下诏命广州安抚使崔与之提举洞霄宫,任其自由选择居住地,李鸣复再为参知政事,工部侍郎、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吴潜为淮东总领财赋、镇江知府。
当听到这些诏令上那长长一串的官名官职以及官衔的时候,贾似道在一阵惊愕之后只得报以无奈的苦笑。别人就不说了,仅仅吴潜一人身上的官职官衔如果要完全记下来,怕是都要书写长长的一大串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兼这么多职位,吴潜做到了这么多事情么?
一人身兼镇江知府、庆元府知府、工部侍郎、沿海制置使还有那什么淮东总领财赋等等,吴潜真的能做的了那么多的事情么?在这个没有电话,没有汽车更没有飞机、电视电话会议的时代,庆元府和镇江府可是相隔数百里之遥,吴潜怎么管理的了?
当然,吴潜只是大宋朝自立国开始就形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的一个缩影而已。像吴潜这样的情况,在大宋朝实在是太普遍了。
就连贾似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身上的头衔到底有多少个了。伤请彻底、保和殿待制、军器监、国子监司业、临安府通判等等,对这长长的一串官名,贾似道只得报以好长两字。
更甚者如大宋朝的副相,参知政事一职,贾似道知道的就已经足足超过一只手的数量,这还不加上这赵昀新加的李鸣复、乔行简、李宗勉等人。枢密院副使,除了史嵩之又有几个人?贾似道不知道,也实在是不想知道。
这么多的官员,虽说是将权力分散了,以免有人能够一家独大,重演那黄袍加身的事情,可是,也正因为这么多官吏,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如果仅仅如此倒也还罢了,毕竟不会耽误事,可是一旦遇到大事,互相推诿就成了大宋朝各个府衙最为常见的一幕了。
这样的大宋朝,拿什么去跟正在席卷欧洲的蒙古人斗?又怎么斗?
好吧,想远了,这些跟自己还是没有任何关系,贾似道扶额暗叹。
他现在还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第3/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