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商业,一是物流、一是钱流,更重要的是钱流。只要有了扎堆的往来客商流,李中易根本都不用担心,商人们不会自己找生意做。
二个月后,逍遥津五文钱管饱的“盒饭”,已经在汴河上乘船经过的客商那里,叫响了字号。
盒饭的收益,也是节节攀升,从最早的一天只有几百文,发展到一天可赚三贯钱的纯利润。
就连逍遥镇上,不想在家里烧火做饭的人家,都会隔三差五的带着全家老小,到逍遥津来吃荤腥油水很足的“盒饭”,打打牙祭。
李中易心里很明白,柴荣在高平打败了契丹人之后,东京开封距离战争已经越来越远,商业也会越来越发达。
逍遥镇上的居民,目前已经有了成为市民的基础,男人们基本上白天在城里城外找活干,晚上带着钱粮回家交给浑家。
市民越多,商业就会越发达,古今同此理。
这时,李中易的茶楼,以及批发市场的一期工程,已经全部竣工。
李中易别出心裁的,从津卡的木栅栏墙上,开了个大口子,直通批发市场内部。
到了此时,李中易的保税区的构想,完成了初步的建设任务,下面就是招商引店进来的大问题了。
李中易也不着急,只要来吃盒饭的商人,他都事先安排了专门引路的闲汉,把这些商人都带到茶楼里去。
让这些商人们,在吃完饭后,可以喝到便宜的热茶,消消食,聊聊天,谈谈生意,其实挺好的。
后来,李中易发现,商人们吃完饭后,基本上只和同伴交谈,对于陌生人上前搭讪,显得很警惕。
李中易当即意识到,他犯了主观性的错误,于是私下里吩咐引路的闲汉,尽量把同行业的商人,领到同一个包厢附近。
同时,李中易安排手下的皂役,故意去盘问茶楼内的商人身份,包括行商所需的过所,以及货物过津卡纳税时盖的官府大印,并记录在册。
平时,商人们最怕的就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