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路青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零七章 大胆设想(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道:“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是全国、同时也是我们省里的重点工作。”

    包飞扬见自己的见解获得徐盛教的部分赞同,就点了点头,继续往下说道:“国内石化行业的形势总体上还比较好,但徐城石化集团则是亏损的,徐城石化集团已经多年没有更新设备和上马新的项目,与凤湖石化相比,徐城石化集团既没有海港,也没有大江大河,而且在地缘条件上来说,徐城属于内陆地区,这样的地理位置显然并不利于石化产业的布局,徐城石化集团要走出目前经营困境,就必须找到新的突破点,我想这一点无论是对石油总公司还是徐城市来说,都是毫无疑义共同认识。”

    “徐城石化集团虽然存在亏损,但是亏损幅度并不大,而如果失去徐城石化集团,徐城市的工业产值就会受到影响。还有数千工人,以及受此影响的数千个家庭和周边产业,影响还是很大的。”秦时心思灵透,反应灵敏,又一次替徐盛教说出心中的顾虑。

    包飞扬说道:“从整个国企改革大势来看。淘汰亏损和弱势企业是必然的;从石化行业的大局来看,小而全、大而全、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和市场无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结构调整,调整关闭那些不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低效益、高成本、低产出和高消耗的小石油化工,实现集约经营,是石化行业的必然选择。”

    “所以只要方案优秀、条件合适。华夏石油总公司必然希望借此机会对徐城石化集团进行改造,化包袱为新的增长点。而对徐城市来说,作出改变是早晚的事情,不然,徐城石化集团很可能在一潭死水的状态下彻底沉寂。与其如此,不如在条件尚可的情况下主动求变,还能为徐城市地方发展赢得新的契机。”

    秦时疑惑地问道:“你说的契机具体是指什么?”

    包飞扬微微挪动了一下身子,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这才不慌不忙地回答秦时道:“我个人认为目前最佳的方案,就是将徐城石化集团的重化产业整体搬迁到我们海州的临港经济开发区,利用临港经济开发区港口优势,在海州地区打造一个全新的重化产业基地。徐城市则可以利用徐城石化集团遗留的资产和人才。做石化产品的深加工,比如新建一个精细化工产业园。海州的石化产业园与徐城精细化工产业园可以实现联动发展。”

    按照包飞扬的想法,从目前情况来看。老牌企业徐城石化集团的设备已经多年没有更新,实际上都已经落伍了。其实真正来说,徐城石化集团最宝贵的还是他们拥有几十年的石化生产管理经验以及丰厚的石化产业技术人才储备。其实对海州来说,发展石化产业的最佳方案并不是把徐城石化集团搬迁到海州市临港地区,而是从徐城石化集团挖角,利用丰厚的待遇把在徐城石化集团中郁郁不得志的优秀技术人才吸引过来。当然由于现行体制的问题。挖角本身的难度也很大,海州地区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比较高。

    而如果通过这种将主营产业整体进行搬迁的方式。淘汰徐城石化集团在徐城的重化产能,在有着良好地缘条件的海州市依托港口建立重化基地。而徐城则依托其传统的产业优势,在未来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看起来确实是一个两边都能各自取得快速发展的双赢的方案。

    秦时看了一眼沉吟不语的徐盛教,心中琢磨了一下,这才开口说道:“如果是讲徐城石化集团重化工产能整体搬迁的话,费用应该不少,而且在徐城市那边精细化工产业园的投资也是个问题。”

    到底是跟在徐盛教身边久了,秦时所说的这番话也正是徐盛教心中此时正在考虑的问题。

    在徐盛教看来,虽然包飞扬今天提出来的方案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是很好,但能不能真正的在现实中实现这套方案并取得预期中的相应成果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徐盛教认为包飞扬的计划多少有些理想化,对徐城市来说,徐城石化集团再不好,一年也能贡献几个亿的产值以及可观的税收,整体产业链的贡献更大,做为当地政府重要的经济支撑产业,是不可能因为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设想而放弃目前已经可以得到的产能贡献。

    按照包飞扬刚才所说的设想方案,在原有的徐城石化集团那建立精细化工产业园的构想虽然很好,却像是空中楼阁,并不能确保最后是否能够成功,未来前景如何,尚未可知。如果是真的是那么容易做成的话,徐城市也不是没有熟稔经济的专业性人才,当地政府早就开始做了,毕竟依托徐城石化集团,发展精细化工也有一定的优势。

    精细化工和重化产业不一样,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