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路青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五十九章 新省长的态度(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但这也表明他本人并没有明确的立场,薛绍华看了坐在身边的包飞扬一眼,示意他来回答王虹锋这个尖锐的问题,毕竟对通城地区的造船产业,包飞扬之前也曾经通过一些途径做过调查和了解,因此也远比他这个海州市委一把手知道得更为详细。

    “看来通城地区的同志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包飞扬笑着开口说道。

    在江北省全省的处级干部当中,能够跟王虹锋这么随意说话的大概也只有包飞扬一个,甚至态度比市厅级干部级别的薛绍华还要轻松和随意。

    薛绍华对包飞扬和王虹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手下这位得力干将和省委一把手在私交上就比较亲密。他坐在旁边看着包飞扬用如此轻松的语态和王虹锋说话,心里倒是并没有觉得特别惊讶。

    包飞扬这边当然对于王虹锋刚才说的通城地区造船业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只是他有不同的想法。薛绍华既然把他推了出来,他就自然要把中间的关节都说清楚。

    “王书记,”包飞扬神色自若地向王虹锋回答道:“通城地区的同志说得不错,韩国山水集团这次要投资的项目确实以船舶中间件为主,这也是我们海州地区为什么将韩国山水集团这个造船项目作为重点尝试引进的原因所在。”

    “海州地区的造船工业基础薄弱,要发展大型船舶的整船制造的话,可能会比较吃力。但是船舶中间件不需要大型船坞。只要有一定的投资,在海州地区的造船业也能够快速发展起来。而船舶中间件的生产销售,也必将带动海州地区修造船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王虹锋点了点头,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示意包飞扬继续说下去。薛绍华眼疾手快。迅速拿起暖水瓶,给王虹锋的茶杯里加满了水。

    包飞扬等薛绍华那边把暖水瓶放好,这才又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通城地区的造船业基础比较好,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通州地区紧挨沪城这个造船大市,因此造船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环境来说,通州地区确实比海州地区更好,也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通城地区在造船产业发展方向上,应该以大的整船制造项目为主,而不是只立足于做船舶中间件这种配件项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觉得韩国山水集团这个船舶中间件项目应该更适合我们海州地区。”

    王虹锋看着满怀信心的包飞扬笑了笑,他身处官场已久,早已经有些厌倦了那些整天围着自己身边乱转,只会察颜观色,不停地寻找机会。投领导所好钻营往上爬而一点实事都不会干的各色官僚。

    虽然说薛绍华也很会察言观色,但是毕竟还是一个有能力干实事的干部。因此王虹锋心中对薛绍华还是认可的。

    但是比起薛绍华来,王虹锋显然更喜欢包飞扬这种敢想敢做又有能力和自信的年轻干部,这点倒并不全都是因为王虹锋是赵系干部,受了赵家的影响,要顾携帮扶后辈。事实上包飞扬自从调到江北省后无论放在什么地方,总会让王虹锋感觉眼前一亮,给他带来不同的惊喜和收获。而包飞扬这个能干肯干的年轻人也非常懂事,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他王虹锋操心的地方,有什么事情都是尽量自己解决,从不来麻他王虹锋。相反倒是王虹锋自己从包飞扬身上受益良多,所以他也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个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王虹锋脸上神色一片放松,没有像面对其他下属时的那种威严和距离感,他很随意地透着几分亲近态度,对包飞扬说道:“好了,在我面前你就不要说那些虚的了,你跟我说实话,在海州发展造船业,你们到底打算做到哪一步?”

    包飞扬与薛绍华相互看了一眼,在眼神中迅速地交流了一下信息后,包飞扬继续说道:“我们海州地区的产业基础确实比较薄弱,而且无论是岸线条件、经济实力、产业实力、市场环境等等,都没有办法与紧挨沪城的通城相比,所以我们的定位其实应该是和泰城差不多,成为以沪城为核心的江口造船基地的一个辅助和配套,不过与泰城定位内河江湖航行的船舶不一样,我们要更侧重海洋运输船舶。”

    “要是通城地区觉得他们更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产业链,那显然也不符合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简单来说,通城市那么多造船企业,僧多粥少,我们海州地区能够给的一些资源通城地区市就未必能给,这也是韩国山水集团愿意来海州地区的原因。这并不是我们恶性竞争,而是因为海州地区这样的企业太多了。比如韩国山水集团的合资项目与华远川崎项目放在一起,通城地区会更重视哪一个?显然只会是华远川崎的项目,一些资源比如说银行信贷也会重点向华远川崎造船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