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路青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新滩事件(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见。”

    包飞扬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情况我倒是知道,刚刚于部长提到我们忘记了先烈,她的助理孟茜又提到了新滩,是不是和多年前新滩这场台风灾害事件中牺牲的军人和百姓有关?关于这点,你还了解什么情况?”

    吴超跟随包飞扬这段时间,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官场新丁,他看了看陈华东,犹豫着说道:“我家在望港西部,跟新滩不在一起,后来在镇上工作,去过新滩很多次,不过也确实没有听说新滩有这个事件的纪念馆或者纪念碑,大家在提到当年那场台风天灾害的时候,也只是感到悲怆和遗憾。有关当年新滩围垦的传说很多,对于当年抗击台风的事情倒是谈得很少,似乎也很少听说有谁谁曾经经历过当年新滩的事情。”

    吴超今年二十多岁。是七十二年出生的,比包飞扬只大一岁,从他开始懂事。大陆已经推行改革开放,他们这一代人对六十年代的事情并不是非常的关切,吴超并没有特别关注过新滩那场台风灾害,这时候包飞扬问起来,他能回答出来的东西也确实有限。

    陈华东看到吴超知道的并不多,便转身坐了下来,从身上掏出香烟。给包飞扬发了一根:“那场灾害发生的时间距离现在太久,吴秘书不知道也应该正常。我恰好知道一点,大概也能猜到刚刚联合化工集团的于部长为什么那样说。”

    “哦?”包飞扬一脸征询地望着陈华东。

    “我的想法跟包主任刚刚提到的差不多,于部长既然去过新滩,刚才又跟我们说什么忘了过去。背叛先烈什么的,会不会和新滩819事件当中牺牲的人员有关?”陈华东点燃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那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还在市里读小学,我爷爷是老红军,经常跟我提到新滩的事情。”

    包飞扬点了点头,他的家庭出身让他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拥有比常人更多的了解。当然由于一些特殊情况,也就是比常人多,却不敢说真的了解那个时候的真实情况。听到陈华东讲述当年的情况。他也不由感到一股浓浓的历史沧桑感。

    陈华东继续说道:“当时新滩精神提的很多,有种说法叫东北有北大荒,咱们江北有新滩。而且新滩是在大海中硬生生堆一块土地出来,是真真切切的移山填海,与天斗与地斗,我记得当时还有一首歌。”

    “尤其是当新滩种的地收获以后,收获的稻米还曾经直接送到了京城,本来填海的土地咸性大。不适合种庄稼。通常要三五年时间,通过养鱼、种植耐咸的咸草。将咸性吸收以后,才能够种水稻。不过当时据说是采用了引淡水冲咸,还有浅插避咸的做法,当年就插上了秧,而且亩产达到九百多斤,将近一千斤。这个成绩随着收获的稻米送到京城以后,新滩很快就被竖为典型,有人将新滩与北大荒相比,还有人将新滩比作当年红军开垦南泥湾。”

    陈华东说的很简单,当年很多事情都是禁忌,一不小心就可能触及敏感的问题。包飞扬等人也都沉默地认真听着,没有轻易发表任何看法。

    陈华东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新滩最初是军队农场,一九六八年的时候,上面指示高校毕业生到农场锻炼,一九六八年下半年到一九六九年上半年,陆陆续续有来自海州、徐城、凤湖,甚至沪城的大学毕业生来到新滩,最多的时候有将近五百名毕业生。”

    “一九六九年是我国台风最多的一年,前后十几个台风轮番来袭,当时新滩已经初步构建起防台风的海堤,前几次台风来袭也没有给新滩造成太大的损失。不过当年八二一台风是紧跟着前一次台风而来,台风的烈度也远比预想中的更大,结果就造成了溃堤,负责守堤的军队和大学生牺牲一百多人,整个海州地区因台风造成死亡也不过近两百人,新滩占了大多数。”

    陈华东表情凝重帝摇了摇头,在和平年代,一下子死这么多人,确实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这只是公开的数据,实际死亡人数也许会更多。

    “我记得当时有一些慰问和表彰活动,但是对牺牲人数和损失提到的很少,我也是后来听我爷爷说的。以后也没有听说过对新滩八二一事件有什么纪念活动,直到我参加工作以后,才了解到一些情况,据说当年有人认为新滩八二一事件之所以死那么多人,与当时有关领导对灾害估计不足,忽视了强台风、暴风雨和大海潮长时间袭击的后果,不适当地提出了人在大堤在的口号,不但没有使灾害减少到最少限度,反而因为没有及时进行财产人员的转移,使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

    陈华东说道:“虽然当时并没有因此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但是对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