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路青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零七十章 重大消息(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北远洋造船厂的总经理许鹏明与金州造船厂的钱总经过交流以后,就两家公司之间进行合作的事情达成了方向性的一致,两家公司将在江北远洋造船厂的建设、技术人员交流、市场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金州造船是我国北方最大造船企业,江海造船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造船企业,他们的鼎立支持,定然将推动江北远洋造船厂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造船企业,进而带动海州船舶工业的发展,让海州成为国内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楼易成不屑一顾的撇了撇嘴,对旁边的包飞扬说道:“主任,你也看到了,沈书记可是一个字都没有提到海州船舶工业集团,今天来的这些嘉宾,几乎都跟钱洪磊差不多,只知道海州有一个江北远洋造船厂,没有人知道我们海州船舶工业集团。”

    楼易成说的虽然是气话,却也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包飞扬虽然不知道沈国生一味强调江北船舶总公司投资的江北远洋项目而压根不提海州船舶工业集团,是一时疏忽,还是根本就故意忽略了海州船舶的存在,但是作为海州船舶工业集团集团的缔造者,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不是包飞扬所愿意看到的。

    沈国生讲完以后,又请钱洪磊上去说两句,钱洪磊站在舞台上。笑着说道:“说实话,我以前并不知道海州海州这个地方我当然是知道的,不过在船舶工业这个领域,我确实没有听说过海州。这次能够来海州。我也了解到海州以前确实没有什么船舶工业,江北船舶总公司能够立足长远,决定将海州作为他们新的发展根据地,这一点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这一步跨出,不仅让自身的发展前景从此海阔天空。也为海州的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能够与江海造船厂、与江北远洋造船厂合作,也是我们金州船舶产业的机会,我们也希望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从同仁的身上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同时一起推动海州乃至华夏船舶工业的发展。”钱洪磊恭维了海州市以及江北远洋公司几句,但是依然没有提到海州船舶工业集团。

    “主任,你看看吧,别人都只知道江北船舶总公司和江北远洋造船厂,这下子有什么好的资源,也都会落在江北远洋造船厂的身上。”楼易成有些酸溜溜地说道。

    海州船舶工业集团虽然也引进了不少资本,但主要是民营资本以及外资。这些投资方的资本实力雄厚,但是在造船产业方面,能够提供的帮助却不是很多。而江北船舶总公司与江海造船厂、金州船舶集团合作,却能最大程度弥补自身在产业积累方面的不足,楼易成心里其实也非常羡慕。

    钱洪磊讲话结束以后,沈国生又代表海州市委市政府对金州船舶集团以及与会的嘉宾表示了感谢,沈国生说道:“感谢大家,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参与、见证江北远洋造船的诞生与发展,以及海州船舶工业的振兴……”

    沈国生讲这句话或许只是因为这一次研讨会正是借江北远洋造船厂的成立而举办的,但是不管他有意还是无意。都再一次忽略了海州船舶工业集团的存在。

    “沈书记,我这里也有一个刚刚收到的好消息。”沈国生刚要结束讲话,让大家尽情畅饮,却不料包飞扬走到舞台的前面。

    “噢。既然是好消息,那包主任就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沈国生并没有在意,他笑了笑说道。

    对于包飞扬的突然发声,大家都有些意外,几乎全场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包飞扬笑着对沈国生点了点头:“既然沈书记让我说,那我就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

    “事情是这样的。海州船舶工业集团的远洋船舶制造基地目前建设很顺利,基地的一期工程将于两年内建成,并达到年产五十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

    “许总,这个年轻人是干什么的?还有这个海州船舶工业集团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不是原来海州几家小船厂合并而成的吗,他们也能生产远洋船舶?”钱洪磊吃惊地问道:“年产五十万载重吨,这样的产能就是我们金州船舶集团或者江海造船厂也不能够打包票。”

    许鹏明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他知道海州船舶的一期建设计划,实际产能只会高出五十万载重吨每年,他解释道:“海州船舶工业集团确实就是市里原来几家小船厂合并而成的,不过他们注入了船舶工业园的资产,又引进了一些外资,其实挺有钱的。”

    “许总你也是老船舶人了,什么时候有钱就能造出船来了?”钱洪磊非常不屑地说道:“造船这个行业是要看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技术,就是钱再多也造不出船来。”

    一艘远洋船舶体积庞大,船体上又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