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大导演(92/264)(第2/5页)
字,姜闻已经摆摆手:“你叫我老姜吧,我叫你小赵。咱们也别姜老师赵策划的了,我最讨厌这些虚头巴脑的繁文缛节,行么?”
赵浮生点点头,反正这位是出了名的脾气大,拍《红高粱》的时候和导演从头吵到尾,硬生生吵出一部经典之作来。
“老姜,你看了故事梗概,就应该知道,这个故事拍出来,未必能上映。”赵浮生叹了一口气,直接对姜闻说道:“这也是为什么我写了一部分就把草稿扔掉的原因。”
姜闻低下头,没吭声,随手掏出一盒烟来,掏出一根递给赵浮生,赵浮生摆摆手:“我不吸烟。”
“哦。”姜闻闷闷的点点头,把那根烟叼在嘴里,掏出打火机,啪的一声,火苗燃烧起来,香烟被点燃,随着他吸气的动作,一缕烟雾在赵浮生眼前出现。
“说实话,你这个故事,我一看就知道,肯定他妈的又是一部禁片。”姜闻叹了口气,半根烟抽完了,这才开口对赵浮生笑道:“但我就是忍不住啊。”
赵浮生笑了起来:“怎么着,你控制不住你寄己呗?”
“寄己?”姜闻一怔,随即被赵浮生的口音给逗的笑了起来,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一抹笑容:“是啊,我特么的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的手,我就想把这个故事拍出来,让人们看看,那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赵浮生没吭声,他知道,相比较起来,姜闻是真正抱着做电影的心思去拍的,而自己,根本就是为了赚钱。
出发点不一样,所以想法肯定也就不同了。
务实与理想主义的差距或许就在这里,这也是为什么赵浮生其实很钦佩那些华夏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的原因,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都拍摄过所谓的禁片,也都冒着前途被毁的风险把这些电影送出去参审,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诸如《鬼子来了》、《盲井》、《十七岁的单车》、《苏州河》、《站台》。
虽然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人到最后都妥协于这个市场,但这并不是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