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电门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电门房(1331-1335)(第7/1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艺术公司”,开始对战国帛书以及拓片,进行大范围的搜购。

    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大都会公司就收集到了十几份近千片各色的残片和拓本。

    裘德考又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对这些东西进行了整理,到1975年的圣诞节,他54岁的时候,一份来自中国的包裹,让事情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份战国帛书残片的照片。

    照片中的这一份残片只有巴掌大小,已经龟裂成了无数的小块,给保存在玻璃中,按照他的经验,他知道残片只是一篇帛书的五分之一,里面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了三百多个古汉字,其中很多已经无法辨认,但是剩下的,照片拍摄的十分清晰。

    照片的发出者,是长沙的一个文物走私商,在随着包裹的信里,他告诉裘德考,这一份战国帛书的残片,来自长沙一个有名的盘口,残片一共是四份,对方开了价格,并让他拍摄了其中一份,作为证据,他问裘德考是否考虑购买。

    他看到帛书的照片,他一时间也无法判断帛书的真伪。

    于是就用自己的办法,翻译出了照片里能够看到的文字,想看看这份帛书中是什么内容。

    等他精读了之后,他张大了嘴巴,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也许自己要找的东西终于找到了,他顿时就欣喜若狂,浑身都颤抖了起来。

    是什么能让他这么激动?陈皮阿四告诉霍仙姑他们,那上面隐约记载着一些关于长生不老的东西。

    当时的中美关系已经松动,美国人到中国去虽然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的观念也得到了改善,于是,在1976年的春节,54岁的裘德考搭乘一架美国记者考察团的飞机,在阔别了中国近30年后,重新回到了中国的长沙。

    不久之后,他就与和他联系的那个文物走私商接上了头,那是一个中年谢顶的胖男人,在这个人的引荐下,裘德考就见到了那份帛书残片的卖家。

    那是一

-->>(第7/1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