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电门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电门房(1732-1735)(第5/10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音乐天份是自然而来,音准本身却是人为设定的结果。有些人不经意地就有,是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音乐,特别是要读谱的非转调乐器,如提琴、钢琴。然而绝对音感的“绝对”常让人误解,误以为是绝对,其实不然。

    音乐的音高之定音,如A=440Hz(在中央C右边大六度)是人为定出来的,并非自然律的。更精确地说,是每个民族于每个时代为方便或其他原因、甚至政治理由而定的。

    例如,西方于Mozart时代,其定音差了大约一个小二度(半音),换言之我们C快要等于C。如果Mozart听到自己的曲子被演奏,可以说已被转高了一个半音。

    中国的民乐则没有所谓真正的定音,通常是于表演前花旦吊嗓时,看当下能唱多高,胡琴乐手或伴奏乐手就定空弦的相对多高(当然在乐器能有应有效果的程度内)。历代官方则用铜铸的钟来定音,通常也称作黄钟,此名亦为一音名并有基准的意谓。

    但由于每一新朝代为显示当朝之新气象,往往每一代都毁掉之前一代的钟,而重新作一定音。是以并没有什么是一定要是什么音,重要的是相对音程是对的。

    以上几个论点在于,音高是被制定出来,甚且每个时代不同,是以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天生就能猜到这时代用什么样的音准,而有绝对音感。

    前面所言,绝对音感之“绝对”常被人误解也是在于音感并非绝对。

    人们经常把声波和光波进行类比,听觉和视觉相当,有些时候看橘色会觉得有点偏红,有时觉得有点带黄,但你还是认为它基本上是“橘”色,因为在“橘的大致范围”里。

    音高本身亦然,一个有绝对音感的人,并不会因为听到441Hz就认为是走音的A。也有人误以为有绝对音感者听非建立于A=440Hz(假设其相对音程是ok,但基音是于半音之间),会很痛苦。

    其实并没有这回事。于音乐中,重要的是“相对”音高,而非绝对。听者最多只是于一开始

-->>(第5/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