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季汉大司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5节(第3/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四月,长安。

    长安旧宫内,霍峻整理着从各处收集而来的关中水渠舆图,已是渐有所得。

    关中自从秦汉两朝数百年开发以来,形成了密集的关中水利网。如仔细研究,因气候、地理问题,可大体分为渭水南北,关中东西四块区域。

    渭北诸河发源于黄土高原,故各支流河水常会大量泥沙入渭,常会堵塞泥沙,需格外依仗人手的疏通。如以郑国渠为例,开凿水渠以来,泥沙会不断淤积,最终导致灌溉面积减少。

    渭南则因河流发源于秦岭,河流众多,短小流急,容易形成夏涝问题,故渭南人工水渠不多,仅需注意洪涝问题。

    关中东部雨水少于西部,加之京师在关东,故东部的水渠多于西部,且关中容易发生干旱地区也在关中东部。

    因而关中水利网,东北多于西南,北防泥沙淤积,南防河水洪涝。

    当霍峻了解关中水资源分布情况,便知关中的治理重点,非长安所在的京兆尹,而是渭北的左冯翊。

    同时,尚书台上呈的西汉户籍数据也验证了霍峻的想法,关中三辅中,左冯翊近有百万人口为最多,右扶风次之,京兆末之。

    左冯翊为何人口最多,看其治下的水利设施,基本就能明白缘由。因为不仅有秦国修建的郑国渠,还有汉武帝时期修通的白、龙首等水渠。

    郑国渠巅峰有四万顷灌溉,白渠能灌四千多顷,龙首渠有七千多顷。如加上其余河渠所灌溉的田亩,左冯翊治下绝不下五万顷良田,甚至超六万顷良田。

    故霍峻可以肯定的说,南汉定都长安的关键,在左冯翊能否振兴,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当明确复关中,首兴左冯翊的治政思想下,霍峻让众人举荐具有屯农经验的长吏治理冯翊。

    经蒋琬的举荐,南郡太守吕乂进入霍峻的眼中。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其父吕常随刘焉入关,因天下大乱,道路阻塞问题,吕乂随其父留居益州。

    刘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