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季汉大司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91节(第4/8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兵服役。时至今日,南匈奴多增,离石以东,汾水以北,大河左右,多为匈奴胡众。”

    “今为大事计,匈奴五部仍需分之。以中汉为故事,将匈奴分八部,择贵人出任首领,改汉姓,送质子,世代承袭,拜为道都尉,听命于郡都督。”

    “东羌部众离散,遣使招降首领,以三千户为一道,由各部推选道都尉,道都尉之下者为部校尉,皆世代承袭,而后送呈户册、舆图,修筑城郭,改汉姓,送质子。”

    “边郡效邵武郡之旧制,恢复北地、上、西河、安定四郡,以千户为军府,五千户为军镇,于河谷险要屯耕,以为控遏诸胡。东羌、匈奴二胡,不出赋税,从军服役,听候郡都督统率。”

    让羌胡汉化,除了改风易俗外,还可以用利益捆绑。大汉作为背书,让首领世袭部众,以保证他们家族权利传承,以换取他们对大汉的效忠。

    东汉治理南匈奴手段略糙了些,企图控制匈奴单于,让南匈奴听命朝廷。早中期,因单于被东汉控制,部众颇是听话;但到了中后期,南匈奴中层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无法继续效忠东汉。

    吸取东汉教训,霍峻选择以深入手段控制南匈奴,将部落拆得稀碎,以部、道为单位,各层首领世代承袭。

    至于迁民复边,则是因陕北地区地形错综复杂,河谷众多,仅用胡兵控卫边境,不足以防备。且为了控制诸胡,必须在边郡保持武力威慑。

    府镇制的话,则是从早些年的卫所制改进而来的新制,昔邵武郡治蛮夷,为了确保武力威慑,霍峻以所为基层单位,卫为上层单位,军农一体,帮助大汉迅速稳固住荆西南。

    第744章 北击鲜卑

    借助卫所之名,霍峻在邵武郡推行军屯制。经长时间的发展,邵武郡内纵有蛮夷反叛,但很快便能解决,无需从他郡调兵。且在良吏的治理下,通过世袭分封的政策,南汉在郡中设立了道。

    军屯制在邵武郡的成功,让霍峻有了在边郡继续推行军屯制的念头。


-->>(第4/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