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打了几个招呼。
会议在校长会议室举行,办公楼前有中英双语欢迎编委们的牌子,还有校长办公室和作曲系的人恭迎。
会议室里,校长和贺宏垂已经在和另外两位编委聊着,几个人都起身欢迎编委中最年长的唐青。
唐青和俄罗斯专家有过一面之缘,虽然是不少年前的事了,但是俩人记忆力都不错,或者及时这几天努力回想了。
随后美国专家也来了,带着一个知道自己祖籍是浦海的华裔男生,用大概是美国口音的普通话跟杨景行和唐青的助手自我介绍了一下,说自己并不是专职助手,而是学生临时受聘,主要是借机来中国一次了却心愿。
杨景行夸奖中国话说得不错,对方挺得意,说起自己的主攻方向是具象音乐。杨景行没那么前卫,共同语言不多。
九点前,专家们都挺准时地来了,会议室气氛挺热烈,彼此都是行业翘楚,不熟悉也认识,不认识也久仰。校长不必说,有资本又善于社交,贺宏垂也是个知名学者和作曲家,连杨景行都有点名声在外的感觉了。
会议开始,校长主持,看样子是英语说顺口了,没准备换过来。诸位编委中,好像就杨景行有点困难。
校长先是简单地说了丁桑鹏的平生和成绩,毫无疑问,老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更重要的贡献是中国音乐的发展和中西方的音乐沟通,是音乐史上的巨大财富。
直译过来的话,校长的意思应该是杨景行用起“具有说服力的诚意”打动了丁桑鹏,使得这位老人愿意为音乐继续做出“另一种更高更远的贡献”,而因为杨景行的信任,校长自己就接下了这个“集中最优智慧”的活计。
可能是为了让编委会彼此更紧密或者熟悉一点,校长又多此一举挨个感谢和介绍诸位编委,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了他这个主编是非常用心的在邀请智慧。
杨景行是最后一个被校长介绍的,走的是实事求是以避免浦音人自吹自擂的路线,杨景行那点资历很浅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