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为人品行、能力都人所共见,没有人不佩服,真真称得上是这些百姓的父母官,所以百姓也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他赵匡胤又是什么出身?说得好听些,是军人世家,说的不好听,就是泥腿子。凭着刘和的看重和自身的能力,在短短时间内窜到了高位,眼看要当皇帝了,怎能不叫那些自认为血统高贵、才高八斗的世家贵族和文人嫉妒万分?即使明面上不敢反驳刘和的意愿,暗地里却也会诋毁、鄙视他,以做泄愤。
赵匡胤对这些早有预料,所以也没有多大惊奇。他又听了半个时辰,觉得已经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抽身离开人群,向刘和的丞相府走去,他还有许多疑问,要刘和为他解答。
赵匡胤到了丞相府,去北门口的家丁拦住,原来他身上穿着太过普通,所以被当成了平头百姓,自然不会被放入。直到他报了名号,又亮出了将军令牌,经过闻讯赶来的管家鉴定后,这才被允许放行。
一路上,那管家先是不住赔礼道歉,说是下人们有眼不识泰山,还请将军海涵等等,然后又一边为他引路,一边又在赵匡胤的询问下为他介绍丞相府的布置和最近发生了一些事。
刘和的住处赵匡胤早已来过许多次,熟悉得很,他真正在意的却还是丞相府最近的动向。据管家所说,在刘和正式宣布将要建国,让赵匡胤称帝之前,曾经找见过许多文武大臣,这些人官阶不同,权利也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声望高,势力不小,大多都是跟随刘和创业的老臣。
听说,刘和曾经跟他们有过几次交流,大多数大臣都在谈过一次就离开了,也没什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有几位封疆大吏和内阁元老却好像与刘和谈不拢,几次三番的来此,更是在一周前的最后一次谈话后愤愤离去,明显是意见不合。而此后,刘和的情绪就不是很好,经常长吁短叹,神色沉痛,在几天前发了几道手谕后,除了按时上朝、处理政务,就再也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了。
赵匡胤听到这里,心里有了一定的猜测,但是真相未探明前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