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系列作的话我会习惯以追系列作并按时间线为主,所以前阵子借阅的犯罪小说,基本上都是丽莎.嘉德纳的作品(主要是因为泰丝.格里森的第三集我一直借不到(#`Д′)?)。
因此我的思维可能已经习惯这位作者的书写模式:「不时以不具真实姓名的方式从凶手的角度推进故事。」
?於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才二十来页,就看到凶手直接自曝姓名——而且很明显似乎还是本名时,就有些不习惯。
?因为我这个人b较喜欢「从一堆有名有姓的要角中找出凶手」,就是很传统的推理元素,不过每位作家的书写模式都有他独到的魅力之处,像这位作家的故事里除了惊悚外还有灵异和奇幻,就是我很喜欢的元素。
?所以,我还是继续看下去,毕竟这位凶手就在离主角两条街的距离悠哉吃饭,实在是很大胆,就跟作者自己的剧情呈现手法。
之前看的那些犯罪小说,无一例外的,书中那些遵循模式犯罪的连续杀人犯平时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也因此隐藏身份躲在主角身边;这本书不仅直接让凶手有名有姓有血有r0U的登场,还因为剧情时不时在主角和凶手的视角切换,後者的存在感超级强烈。
作者介绍有提到因为出身背景(双亲是传教士、攻读神学与哲学),作品中带有神学sE彩,其实并不难看出,凶手本身就是这部分的绝佳写照:自诩上帝的使者,受害者都被摆成在我想像中犹如耶稣在十字架受难的姿势,留下的谜题用字遣词都有圣经的sE彩,做什麽事情几乎都要来个七遍......真的会让人着迷。
读者透过文字直接看到这位凶手的脑袋在想什麽,同时又g了什麽,那些在我们普罗大众眼中有多清奇的思维以及绝对称不上正义的举动,在他而言是多麽的正常甚至是神圣。
反正说到底,我们觉得他人如何,是以世俗眼光还是自我认知的角度去看,说来说去都还是能用「主观」二字概括,b如在故事的凶手眼里,世上有百分之九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