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鸥教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海鸥教授 十二(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十二

    丁一带着复杂的心情下了黄鹤楼,沿着蛇山脊背走去。

    一路树木掩映,风吹叶动,飒飒作响。

    碧绿中水泥牌坊层层递进,其上匾额题字或娟秀,或苍劲。

    半道上他沿着路标攀枝下坡到了鹅池,一汪泓水碧波涟涟,鲜荷玉立,蜻蜓点点。

    几只雪白的天鹅在其中悠然闲游,曲项吟唱。

    池旁是依山而建的古碑廊,丁一驻足观望,在心里跟着碑上的这些字默走。

    王羲之的一笔“鹅”,李白的“壮观”,储可权仿王羲之的草书《奉橘》,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或雄奇,或飞舞,或遒劲,或洒脱,笔酣墨畅,甘洒淋漓。

    更兼彭玉麟刻画的梅花,疏影横斜,笔致苍古。

    其它如陆光煜所书“清平如意”,张之洞以孝达、香涛、壶公落款的古刻,俱运笔凝重,气势稳健。

    默了一圈下来,丁一已经有点心气悠然,心中的中华古韵冉冉上升,刚才在黄鹤楼上的忧结之情慢慢得到了缓解。

    丁一不免想到,华夏文明风风雨雨,长路漫漫,几经沉浮,被外来文化反复侵略,却最终吸收同化掉了这些异邦文化,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说明了华夏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其实现在中国进行的现代化也可以当成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侵略,只不过以前的侵略是被动挨打的,现在却是主动相邀,难免良莠并存,同化吸收,有一个去伪存真,吸收精华的过程。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积弱积贫,病入膏肓,任人宰割。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吸收世界上的新思想,新文化,为我所用,用新的营养补充身体,吐故纳新,老树新生,容光焕发。

    当两种不同的道德文明观相撞相融时,势必会产生混乱,无所适从。

    现在的一些不良世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沉淀过滤作用下,迟早会被剔除掉,就像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样,精华仅存,这点信心应该有的。

    丁一望着古碑字画不由感叹,植生于这深厚的文化精髓,再生能力强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

    不是吗,丁一周游世界看到的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一个个都陨落了,现在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得到,唯独中华文明还傲立于世,习习闪光,自强不息。

    这种乐观情绪让丁一忽然间有了一个好心情,乘此文人雅兴之地,于是找了一张树下的石凳坐下。

    此时藓苔覆地,柳荫拂面,荷塘浅影,蜻蜓在粉红的荷花和翠碧的荷叶上忽停忽飞,忽聚忽散,看得丁一有了点想写诗的感觉和冲动。

    他低头沉吟,在门票上的空白处题起诗来。

    巧戏蜻蜓点水忙,

    绕荷薄翼有余香。

    写了两行,心里还在推敲,抬头构思时看见不远处有两个人在下围棋,他于是离开石桌,踱过去看棋,将未完诗稿留在桌上,等想好了再回过头来续写。

    棋正下到了中盘阶段,黑白两条大龙缠在一起,难分难解,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于是就在一旁静静默观起来。

    虽说观棋不语,心里未免算计起来,将写诗的事慢慢忘却了。

    有几次他都想支招,但终于忍住。

    对杀的结果,白棋因为多一口气赢了。

    看完棋,等他踅回到石桌子旁准备重新写诗时,发现诗已经被人续过了,笔迹娟秀。

    诗曰:

    巧戏蜻蜓点水忙,

    绕荷薄翼有余香。

    新莲粉秀红盈叶,

    古卷回廊墨满墙。

    看完诗,丁一不禁吃了一惊,四下里环顾,却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娇秀身影在仰头观看诗碑。

    她站在古诗碑前,上身穿了一件粉红衣衫,下身穿了一件水墨绿套裙,和白墙黑碑形成了强烈反差对比,正好像她在诗中描写的一样。

    她挎着一只和衣衫一样颜色的粉红挎包,仪态淑雅。

    丁一正呆看着,她却回过头来向他嫣然一笑,好像已经知道丁一在盯看自己,丁一的脸马上红了。

    裘娜迈着那种在机场见过的袅袅婷婷步伐,笑意盈盈地向丁一款款走过来,“想不到在这里能遇见美国老乡,见你在专心观棋,不忍打扰,将你的诗续写完了,希望你不要介意。

    ”她那调皮的笑容让丁一不由想起了网上紫丁香的戏谑和风趣。

    丁一和裘娜两人并肩地走在树影婆娑的蛇山小道上。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