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子朱和堉点头道:“太子你继续吧。”
太子朱和堉点了点头,也不再看赵俊臣,只是继续说道:“正如儿臣之前所言,唐朝之繁荣强盛,尤以‘贞观之治’最为可取,唐太宗亦堪称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圣君明主,其在位期间,政治开明,亲贤臣远小人,虚心纳谏,厉行俭约,文教复兴,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终使唐朝国泰民安,万国来朝,名传千年。”
顿了顿后,太子朱和堉又说道:“由此可见,为人君者,纳谏、用人、爱惜百姓,可谓是重中之重,说是帝王三要也不为过,只要做好这三点,自可盛世再现,此乃儿臣浅见,还请父皇评断。”
听到太子朱和堉的评断,尤其是最后几句,已是有了劝谏的意味,虽说有理,但德庆皇帝却不由眉头微皱。
不过,这般时候,德庆皇帝也不好摆脸色,只是向其他皇子问道:“太子之言,你们怎么看?”
面对德庆皇帝的询问,诸皇子皆是唯唯诺诺,或是赞叹太子之言,或是重复太子之评断,却没有一人反驳,更没有一人能提出较为新颖的观点。
其实,这也正常,明朝时期,皇子们十岁左右封王,二十岁左右就会得到封地,少有例外,看似待遇优厚,但明朝对藩王的限制,也最为严格。待有了封地后,藩王不可离开封地,无诏不得返京,两王不得私见,稍有不对,就会被贬为庶民,敢于参与政事的,少有能落得好下场,唯有怠于酒色的那些荒唐王爷,才会被尊为“贤王”。
更有甚者,在中都凤阳,有一处监禁之地,专为关押宗室所用,明朝数百年来,那里被圈禁的宗室数量只增不减,到了德庆皇帝时期,那里已是随时都关押着上百位皇室宗亲,其中亦不缺亲王郡王之尊。
而朱和堉身为太子,在诸皇子眼中就是未来的皇帝,又怎敢轻易反驳?自然是朱和堉说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有什么高明见解,也不敢在朱和堉面前显摆,唯恐会引起朱和堉的猜忌。
见到这般情况,赵俊臣眼中闪过
-->>(第3/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