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摄政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四章.赵党预备军(中).(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投机,却从没有真心投靠朝中任何一家派系。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凭借着熬资历与四面讨好,升到四川右承宣布政使的位置上,由此足见这人的手段。

    然而,官场之中,寻常时候,八面玲珑四面讨好,或许也算是一种有效的为官手段,虽然没有靠山扶持升迁的慢些,但也不会被敌对派系刻意打压,更不会因为靠山失势而遭到连累,但到了关键时刻,没有靠山的弊端就显露了出来。

    那就是没人帮衬!

    曾从荣之所以能成为四川右承宣布政使,除了他本身的资历和手段之外,也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对朝中官员而言,四川并不算什么好地方,虽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交通不便,地处偏远,人口稀少,气候也让人不适应。

    最重要的,却还是此时那里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百姓的复杂关系。

    可以说,在四川为官,难做之处,怕是仅次于京城的顺天府了。

    正是因为如此,对于四川的官职,寻常官员都是避之不及,而曾从荣也由此才能坐上这个位置。

    但此时却不一样,随着赵俊臣的折子《四川盐务改革》的折子通过,四川一省的职位在朝中大臣眼中,竟是瞬间成了香饽饽——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所有和盐扯上关系的职位,全都是油水十足。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靠山的曾从荣,又如何还能坐稳四川右承宣布政使的位置?

    据赵俊臣所知,这些日子以来,已是有不少朝臣向德庆皇帝上折子说这事了,或是说曾从荣年事已高精力不足,应该告老还乡了,或是说曾从荣在任期间不温不火,没有任何功绩,显然能力不足,随着四川盐务改革,四川形势愈加复杂,应该派遣更有能力的官员前去替换云云。

    在赵俊臣想来,怕是再过不久,曾从荣就要从四川布政使的位置退下来了,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平迁换个闲职,但更多地可能却是要被逼着告老还乡了。

    所以赵俊臣之所以看重曾炜,并不是因为曾从荣,更多地还是因为曾炜本人。

    根据赵俊臣得到的消息,这曾炜对于柳子岷的拉拢,原本一直是反应冷淡,不冷不热,但随着朝中传来了四川盐务改革的消息,曾炜却马上就向着柳子岷靠拢了。从时间上来判断,这般作为显然并非是受到了他远在四川的老父提点,而是他自己眼光长远,政治嗅觉敏锐,一听到四川盐务改革的消息,立马就明白了这件事对自己家族的影响。

    此外,这曾炜当机立断的向赵俊臣靠拢,一改他父亲在朝中不偏不倚的为官风格,没有丝毫犹豫,更能看出这人性子之间颇有谋断与主见。

    很显然,这样的人才,若是培养得当,将来必能成大器。

    另一边,见赵俊臣轻轻点头,神色之间若有所思,肖文轩顿了一顿后,又继续说道:“至于那位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子的书生,公子你别看他长相略有些粗豪,却是如今名动京城的江南才子赵山才。其才学、其机智,我虽然一向自视甚高,却也不敢与他相提并论。”

    听到肖文轩这么说,赵俊臣却真的惊讶了。

    这次赵俊臣来到天海楼,其实对于这位江南才子赵山才是最为期待的,虽然按照柳子岷的汇报,这个赵山才对赵俊臣的态度并不明确,与柳子岷的关系也总是若即若离,但这赵山才的名气才学毕竟摆在这里——即使孤傲如肖文轩,竟然也承认自己的才学与赵山才不能相提并论——而赵山才对赵俊臣那句“治世之奸臣”的评价,也颇让赵俊臣惊叹,若是能将他收入门下,无疑会是赵俊臣在这次科举之中最大的收获。

    然而,赵俊臣却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心中形象原本应该是儒雅清秀的江南才子赵山才,其真实模样竟会好似一名山东大汉一般。

    见到赵俊臣神色间的惊讶,肖文轩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显然当初他也有过类似的惊讶。

    “不过……”肖文轩话锋一转,神色之间闪过些许嘲讽,也不知是在嘲讽赵山才,还是在嘲讽自己,接着说道:“我与这赵山才相比,才学虽然天差地远,但若是论起处世为人,怕是还要相差更多。公子你别看这赵山才在这群学子眼中的声望地位还在那柳子岷之上,但实际上他与这群人的关系仅只是若即若离,从未明确表示出要投靠赵俊臣的意思。而与此同时,这赵山才虽然与柳子岷等人关系亲密,但在外人眼中,两者却是经络分明,名声也从未因此而受损,这般面面俱到,手段心机,可见一斑。”

    说到这里,肖文轩苦笑摇头,说道:“说实话,我一向自诩眼光毒辣,但这赵山才究竟如何能做到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